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画的准吗?如果抓错人怎么办?(古代通缉令上画像与真人一点不像)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2 10:39

古代没有照片,所以要找人或者抓罪犯,只能通过画像对人的外貌进行粗略的描述。但是画图方式难免会有偏差,也不能保证画像和你要找的人一模一样。古人通过画像抓罪犯的成功率高吗?抓错人了怎么办?其实这样抓错人是难免的,但这一招主要是靠熟悉罪犯的人以举

报的形式来抓,这在古代已经算是很有效的办法了。

前两天看到一则略显搞笑的新闻:一名男子被朋友告知被通缉。他不信,就去派出所求证。结果他真的被通缉了,被当场逮捕。

在现代,如果你想逮捕一个罪犯,传播信息是非常简单的。通缉犯的个人信息和犯罪信息都在网上发布,日益完善的天眼系统非常有利于追逃。

在古代没有这么方便,通缉犯只能靠"人眼"调查,但是在通缉令上"抽象派"画像真的能抓到逃犯吗?

抓了文天祥又有什么关系?

别说,被通缉真的很不对。

南宋末年,蒙古军队通缉文天祥,结果在无锡抓了一个叫林的秀才,不说他是文天祥。林父祖当然不能承认,但蒙古人带着通缉令画像说"四十岁了,戴着帽子,穿着长袍,穿着黑靴子,明明描述的是一个人,你还在狡辩!"结果在京口被抓了。

幸好是南宋宰相文天祥,还是名人。很多人都认识他,这也为林的祖上开脱。如果不是你抓到的"公众人物",就算是犯了错。

后来文天祥听说了,专门写了一首《林祖宗》:"画影图形捕风捉影,学者不幸中。胡二如冬天的干眼症,误把颜标当成了鲁公。"

你觉得这个画像有多不靠谱?

我可以申请逮捕令。请画得更好。

还有喜欢"沙雕"新闻里我去公安局确认通缉信息"铁汉汉"。

在宋朝,一个名叫吴高的强盗被通缉。在逃跑的路上,他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画像,画像不仅不像,而且极其丑陋。

最早的通缉犯画像是画家根据描述的特征画出来的,不如今天的监控照片逼真。通过绘画把特征表达清楚并不容易。完全一样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用担心美丑。

你想说吴高是"铁汉汉"更有甚者,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个通缉犯,于是去找画家,告诉他,自己的画完全错了,而且很丑,要求重新画!

请给我看看"身份证"

既然画像没用,为什么还要画像?其实最早的通缉令真的没有人像。

通缉令会写明被通缉的人犯了什么罪,是谁,性别,身高,长相,有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征,比如长胡子,白头发,伤疤或者胎记。中国现存最早的通缉令来自汉武帝宣帝时期,被通缉的是一个叫"外人"帮助广陵王诅咒汉朝宣帝的女人。

这些写清楚之后,就要靠守城的士兵手动检查了。

检查的时候肉眼可以识别一个部位,但是不准确,因为头发和胡须的长度是可以改变的,甚至口音也可以伪装。比如《三国演义》里有一个曹操剪胡子破袍的变相桥段。

所以我现在会检查你的"拍照贴"。

这"拍照贴"其实就是最早的身份证加户口本,是商鞅发明的,上面记录着你的出生地,家庭信息,持证人的头像。那时候住酒店,出城,进城都要出示证件,不然就没有店给你提供住宿了。

思考一年的情况,并展示"身份证"很容易被抓。如果你不表现出来,宵禁一到你就会被抓到在外面游荡。你说你不会进城吗?以前,你真的敢一个人在山里过夜吗?

唐代的通缉令加了一张画像,可能不准确但也可以作为参考。

通缉逮捕,赏罚分明

虽然通缉令上的人像并不完全一样,但是通缉令凭借其特征描述、人像、户籍管理制度、悬赏等,仍然可以在抓捕逃犯中发挥巨大作用。

通缉令一般会写明悬赏"官方价格",相当于今天的举报奖励,还有"暗花"奖励就是给予"江湖人"私人报价。这"江湖人"有点像现在的私家侦探,简而言之就是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的神,通常会给出准确详细的线索,所以这"暗花"通常比"官方价格"高得多。

春秋时期,楚平王要伍子胥给他五万石粮食的官价;宋代更是直接规定,如果能举报到凶手,就奖励5万元。到了明朝,如果你能直接把罪犯抓起来送官,那么罪犯的财产就是你的了。

有奖必有罚。

商鞅开始"嘉宝"系统。也就是说,用一个"包"作为单位,如果"包"里面有罪犯,所以整个"包"会坐在一起。

以前出城要在左边签个文件,右边盖个章,流动性很小。一旦城内有外人,几乎所有人都会提高警惕,更别说派官员了。估计连家里几头牛都要问清楚才能投资开店。

所以,逃犯想待在城里"在黑暗中"真的太难了,说"大隐于市"你得先有个敢迁就你的人"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