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兵器越长越好吗?其实长短各有利弊(古时打仗兵器越长越好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5 10:26

冷兵器时期,战场上常见的武器有枪、矛、戟、弓等。大部分战斗场合都是前期以远程攻击为主,冲锋时才会切换到近战武器,但是枪戟之类的武器是不是越长越好?有句老话叫"一寸长一寸强"理论上讲,攻击距离越远,敌人对自己造成的威胁就越小,但长兵器也有缺点

,那就是靠近对方后往往没有抵抗能力。这次给大家讲讲古代兵器长短选择的考虑。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公元前280年,亚平宁半岛南部的赫拉奎尔哈。

两万罗马士兵排成三个整齐的阵列,同样数量的意大利盟军包围了他们。新兴的罗马共和国像日出一样闪耀。军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大家同病相怜,奋勇争先。这使它们在亚平宁半岛上战无不胜。站在他们对面的是来自伊庇鲁斯和马其顿的20000名职业雇佣兵,由希腊最优秀的勇士国王皮洛斯指挥。10,000到15,000名轻步兵、弓箭手、骑兵和战象为他们提供支援。两个阵是圆形的,双方的士兵都好奇地看着对方的方阵。他们都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阵列:罗马人手持标枪、匕首和盾牌,排成一排,保持一定的间隔;而希腊人则紧密排列在一起,6米长的超级矛就像一片茂密的金属森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双方的将领和士兵此时都难以预料,他们的战斗将被历史铭记,因为这是马其顿方阵和罗马方阵的第一次碰撞。

因为纪录片《复活的军团》讲述了6。在秦兵马俑中发现了7米长的超矛遗骸,并在此基础上还原了超矛方阵的形象,超矛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马其顿方阵、瑞士方阵、西班牙方阵,这些典型的超级长枪方阵成为了热门话题。一种观点认为五行矛头组成的超长枪方阵的密集阵线所向披靡,这是"冷兵器的巅峰"。一时间,枪杆的长度似乎成了评判长枪战斗力的唯一标准。

真的是这样吗?

《李周·考·公基·鲁人》中记载,步兵使用的酋长矛的长度"一个常数和四英尺"战车士兵使用的长矛长度是"三搜"。周朝"八尺叫寻,倍叫寻常"因此,酋矛的长度是二十尺,矛的长度是二十四尺。按照文教授的意见,尺子在作品检验中的长度是在19.5厘米到20厘米之间。因此,有人认为战国时期步兵使用的矛长4米,而战车士兵使用的矛长4米。8米长。这个长度已经大大超过了古希腊传统重步兵使用的长矛长度,相当于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5米超级矛,仅次于继承者战争时期的6米超级矛。

但考古发现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1978年发掘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33年左右)曾侯乙墓出土了49支长矛和数十件其他长柄武器,保存较为完好。最长的矛柄为4。36米长,但大多数长柄的长度是3米或更短。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长矛长度在2至4米之间,最常见的长度约为3米。然而,考的酋长矛和伊矛从未在考古发现中得到证实。

至于6。秦兵马俑中发现的7米长超级矛,只有一件编号为T19K0027的遗物,考古学家还在争论其性质。虽然兵马俑中出土了很多矛,但是矛杆却没有完整的遗存。在其他长枪兵器中,有几件保存完好的铍,包括铍头,约3.6米比3。8米长。秦军是否存在6~7米长的超级长矛方阵,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一致。

那么,中国历史上真的存在超长枪方阵吗?

答案是肯定的。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武术家、诗人吴昊所著的《武记》是记录明末清初中国武术发展的最重要文献之一。在这本书里,吴昊记录了两种书叫"沙家枪"还有"杨家枪"射击学校。沙家枪也叫"沙加杆",长度为"张八到四";杨家枪长"张思积极,加刘璋"。明代建筑尺约32厘米,十尺为张,所以"沙加杆"最长可达7.6米,杨家炮也可达5。1米。这个长度非常接近当代欧洲的西班牙方阵和古斯塔夫方阵使用的长矛。

吴昊进一步辩解说,在当时的军队中,杨佳的枪法和沙佳的枪法特别受指战员的青睐。因其学习简单,攻击力强,适合排兵布阵,尤其适合密集方阵。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同时期其他军事著作的证实。比如戚继光在姬晓的新书里说:"始于杨一生的长枪之法,名为梨花,天下咸...盖莎的扁担和马父母的枪各有利弊...梨花枪二十年来天下无敌。相信它!"一篇题为《训练实战纪律,杂集,长枪解》的文章也说:"它有10英尺,78英尺长,带着一把锋利的剑...当初用来杀南方的日本人,都是因为这个。"

根据戚继光对长枪的看法和鸳鸯阵的画面可以看出,戚家军的鸳鸯阵其实是一个比较灵巧的小型超长枪方阵。阵的第一排是用来防止敌人近身的,第二排是持5米长枪的战狼手,第三、四排是持6米长枪的长枪手,最后是用于反突击、侧翼保护等任务的钯镗手。鸳鸯阵第一排的剑士类似于西班牙方阵前排带剑的火枪手,而长炮手后面的钯镗手则让人联想到瑞士方阵中有同样任务的戟手。鸳鸯阵按队、旗、局、师、总部、营组合成大方阵时,其作战模式类似于当代欧洲的方阵战术。

那么,这是否可以说明,无论东方西方,超长枪方阵都是冷兵器时代所向披靡、不利的巅峰?吴昊似乎并不认同这个观点。

《兵书·卷六》说:"老公枪腰软,矮个子腰壮,所以用法也有相应的划分...杆子又长又软,虽然两个手腕阴阳互换,但可以帮助平滑臂力,这样就没有固执,真的做不出有根的头。所以拿和停的时候,枪头是抖的,戳是斜的。摇一摇戳一戳,他已经出去了,你不跨一步追,怎么戳?"

吴浩认为,如果枪超过一尺二尺(约3.8米),无论枪身用什么木头,都会因为自重而下垂变软。所以无论是沙家枪还是杨家枪,枪身都是软的。枪身偏软,一开始不利于阻挡,后来就很难精确控制枪头,尤其是枪头的摆动。当然,摇摆的枪头不利于准确命中目标,也影响了长枪的攻击效果。换句话说,超级长枪的刺杀效果其实不如短长枪。

很多人认为超长枪方阵是无敌的,因为它的正面有五层矛头。然而,在16和17世纪欧洲超级长枪方阵之间的战斗中,有一种战斗叫做"推矛"(pike的推动)现象。例如,1525年的帕维亚战役、1544年的切雷索勒战役和1600年的纽波特战役都发生在"推矛"。所谓"推矛"即双方长枪兵奋力向前时,都突破了对方长矛方阵的攻击,长矛相互交织,士兵们像踢足球一样挤在一起。此时,谁也不能用长矛攻击对方。在有人想到拔出匕首刺黑刀之前,战场会变得像巷战一样滑稽。"推矛"现象的反复出现也说明了超长枪方阵的正面杀伤力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强大无敌。

"推矛"这对阵列是有害的,但此时通常没有太多其他选择。

实践正在发生"推矛"如何保持队形并摆脱"推矛"状态也是现代战场康复俱乐部的重要训练课程。

另外,吴昊在书中说,全木质长柄比较重,可以达到十几公斤(每公斤六公斤左右)。由于长枪的臂极长,其自重力矩相当大,所以用这么重的长枪刺杀是非常耗费体力的。据史料记载,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为了减轻士兵的负重,不得不将重装步兵的盾牌直径从1米缩小到60厘米,并取消了金属铠甲,让士兵使用更轻的皮甲和麻布铠甲。

吴迅还介绍了派克的其他几个流派,包括"时嘉枪"、"峨眉炮"、"马家枪"等等。这些教派使用的大部分长枪都在"九英尺七英寸"(约3.1米)在这个经验值上。吴昊认为,这是综合考虑重量、长度、重心、握持尺寸等因素后,最方便的尺寸。长枪的握把采用牛筋木、剑脊木等刚性较好的硬木,几乎不会弯曲。因为枪本身又硬又重,你可以利用手部动作做出娴熟的防守动作,可以灵活的控制枪根,使用各种换枪技巧,然后一步一步的杀。但因为需要高超的技术,所以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使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武训讨论的3.1米长枪长度与希腊重步兵伊菲克拉特斯长矛长度高度一致。这个长度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长柄武器的长度,可能作为标准长枪被称为3米长枪。在希腊和马其顿几百年的辉煌历史中,矛的长短是经过反复斗争和变化而辩证演变的。虽然很多人认为马其顿方阵取代了希腊方阵,马其顿长矛也取代了希腊长矛,但严谨的历史学家很少对此做出武断的结论。因为事实上,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很久,希腊方阵依然存在,并且创造了许多辉煌的胜利。回顾希腊方阵和马其顿方阵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把握标准矛和超级矛辩证关系的关键点。

本文摘自《冷兵器时代的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