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为什么不是正史?(清史稿里有布库里雍顺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4 10:39

历史上很多朝代和时期都有官方史书。虽然不能说一切都是真的,但作为研究古代史的权威手段,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但其实史书一般不是当时的人写的,而是后世的人写的,或者是一个朝代灭亡后下一个朝代写的。这样一来,很容易被泼脏水,后世的人就会写出他们想

让我们看的东西,而不必太在意真假。然而,历史上所有朝代中,只有清朝的《清史稿》令人费解。这个名字不是正史应有的名字。为什么是a "草稿"而不是清朝的正史?

《清史稿》是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编纂的,记载了《清史稿》的正史-";清史"尚未最终确定。全书536卷,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包括人物传记25卷,编年史142卷,表格53张,人物传记316篇。记录的是296年的历史,从1616年清朝皇帝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到1912年清朝灭亡。

自1914年清史馆成立以来,《清史稿》的编纂历时14年,包括柯少文在内的100多人参与了编纂。到了1927年,主编赵尔勋见整个书稿已经成型,担心时局多变,时日无多,于是决定以《清史稿》为名将各卷全部印刷出版,以示是未定稿。赵尔勋在“发帖评论”中指出,这本书是"作为历史手稿的大揭露""急救篇",而不是作为一本书"。但由于没有一部按照中国传统正史体例编纂的清代史书,而《清史稿》本身史料丰富,其价值不容忽视。

《清史稿》的写法与《明史》大致相同,但有所创新。比如编年史,不仅逐年记录皇帝的军务,还创造了"当上一代荀君还活着,没什么好指责的时候。宣统记"新的模式;除了记载天文、地理、音乐、选举、文艺、饮食、王公、公主、外戚、诸侯的活动,新修的交通编年史、外交志,以及表中的军机大臣、军事院校,都是史无前例的。列传创造了域人、诸侯、诸侯三种列传,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新发展。此外,反清斗争中的重要人物,如张煌言、郑成功、李定国、洪秀全等也在清史草案之列。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

但由于参与修史的多为清朝遗老,书中弥漫着反对民主革命、歌颂清朝正统的思想。比如明末农民起义军,被诬蔑为"土贼",叫做太平军"广东土匪",把辛亥革命当成"引发混乱"。但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和清统治者的反动行径在很多地方被掩盖,倾向性错误明显。对此,连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人员都极为不满。1929年12月14日,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列举19条理由,上书政府,要求禁止出版《清史稿》,内容包括:反革命、蔑视先烈、呼吁长辈、鼓励复辟、反对汉族、禁忌清朝。

同时,由于《清史稿》是多人编的,编的时候缺乏互相照顾,又由于时局动荡,未经主编批准就草草写成"有了修刻,就没有整理的闲暇",太粗糙了。所以风格各异,简化不当,史实错误很多。其实这和赵尔勋的主导思想有关。因为他把这本书当成"急章","不是作为一本书",只想把它当做"大椎脉轮的先驱",对于书中所有的疏漏,"真心希望全国的先生们都能指正,以此作为以后指正的依据。"显然,如你所愿。《清史稿》只是一个类似现代的征求意见稿。就这样,易培基指责"体例不一致,名称不一致,一人两传,目录与书籍不一致,记载与传记不一致,名称错误,古旧,粗糙,被忽略"这样的谬论也成为先天性问题。至于遗漏,倒置,文理不通,那就更出乎意料了。

《清史稿》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从1616年努尔哈赤称可汗,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部分内容涉及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历史,如张勋复辟、溥仪出宫等。

该书历史跨度达300年,大部分文字内容是根据《清实录》、《大清正典》、《国史传》等档案资料写成,详细系统地展现了清史面貌,是研究清史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既然《清史稿》是一部重要的史书,为什么不叫《清史》?这和书的背景有关。《清史稿》是在1927年仓促编纂的。当时国内局势混乱,书中很多细节都没有定稿,所以不直接叫《清史》,而是"草稿"替代意味着不"最终版"。

《清史稿》的出版源于中国重视历史的传统。改朝换代后,新统治者一直有为前代修史的传统。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批准建立清史馆,并邀请赵尔勋、于世美、刘等人在北京东华门整理清史。

袁世凯致力于编纂清史。据统计,参与《清史稿》项目的有300多人,耗时长达14年。最后写成了一本书,536卷,约2400万字。主编赵尔勋的工作很棒,他承认"盖不是史学专家,但他对造成这一现状的诸多原因负有责任。"

不幸的是,意外事件发生了。1916年,袁世凯因未能称帝而羞死。没有他的资金支持,清史馆的经费立刻紧张起来。甚至,赵二勋会亲自去"讨钱",我求你拨点钱。

不得不说,《清史馆》这本书最终能写出来,要感谢以下三位军阀。没有他们大量的资金支持,这本书很可能会胎死腹中。这三个人是"东北王"张,"一般狗肉"张宗昌,"一般学者"吴·。

清史馆在编纂期间,有一段幽默的插曲。虽然大部分参与者都是清朝的旧人,但他们的立场也是清朝的视角,经常歌颂清朝,讽刺革命派。

但是,这些老人两边都不讨好。一方面是1929年国民政府禁止出版《清史稿》,另一方面是清末以溥仪皇帝为首的前朝贵族没少骂他们。毕竟清朝皇帝没死,那要研究什么历史?

总的来说,刚写的清史草稿,是多人写的,没有经过认真校对,所以在年代、事实、人名上还是有错误的。

但《清史稿》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仍为后世学者所肯定。现在清史稿已经正式列入"二十五史"它已经是一部权威的清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