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的发育方式(无脊椎动物怎样取食)

游客投稿 奇异生物 2023-06-21 05:52

斑嘴鸭(学名:Anas poecilorhyncha)别称:谷鸭、黄嘴鸭、火燎鸭。它是一种大型鸭,大小与绿头鸭相似,体长50-64厘米,重约1公斤。雄性和雌性的羽毛颜色相似。上口为黑色,顶为黄色,足为橙色,上颈、眼、眉、颏、喉为黄白色,远看为白色,与深体色形成明显对比。它们通常栖息在淡水湖中,但也成群结队地在河流、湖泊、水库、海湾、海岸沙滩和盐场活动。鸭子有蹼趾,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巴露出水面,善于觅食、划水和求偶。喜欢干净,经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应。它们以植物为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类动物。

以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为食的斑点鸭分布范围:

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南部、蒙古东部、库页岛、中国、朝鲜、日本、印度支那、缅甸、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和斯里兰卡。

在东北、内蒙、华北、西北甘肃、宁夏、青海繁殖,一直到四川;越冬于我国长江以南、西藏南部及台湾省,部分常年留在长江中下游、华东华南及台湾省、云南。

保护级别:

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2 ver 3.1 & mdash;& mdash低风险(LC)。

分类学科:

动物界-脊索动物-鸟类-亚目动物-小鸭-小鸭-斑点鸭

外观特征:

斑嘴鸭的公鸭从额头到枕头都是棕色的,从嘴的基部穿过眼睛到耳朵区域有一条棕色的条纹;眉纹偏黄偏白;眼睛、脸颊、脖子、下巴和喉咙呈黄白色,带有深褐色斑点。上背灰褐色带褐色,有棕白色羽毛,下背褐色;腰部和尾部覆羽且尾羽为深褐色,尾羽较淡。初级飞羽为褐色;二级飞羽蓝绿色带紫色光泽,近端黑色,末端白色,形成翼镜,翼面蓝绿色带紫色光泽,翼镜后缘黑白边,飞行时非常明显;三级飞羽深褐色,外侧有宽阔的白边,形成明显的白斑。翅膀上覆盖着黑褐色的羽毛,顶端是白色的;大羽毛近端为白色,末端为黑色,形成翼镜前缘的白色。胸部浅棕白色,夹杂褐色斑点;腹部褐色,灰褐色至黑褐色羽缘;尾巴上覆盖着黑色的羽毛,翅膀上覆盖着白色的羽毛和腋羽。雌鸟像雄鸟,但上半身背部苍白,下半身从胸部以下为淡白色,夹杂深褐色斑点;口腔黄斑不明显。虹膜暗褐色,周边橙黄色;口部蓝黑色,末端有橙黄色斑点;甲壳尖端略黑,跗骨和脚趾橘色,爪子黑色。幼鸟如母,但上喙多为褐色,中部开始变黑,下喙多为黄色,也开始变黑。身体羽毛的棕色边缘更宽,翼镜前后边缘的白线也更宽。尾羽中间和边缘为棕白色,尾下羽毛为浅棕白色。

生活习惯:

迁移:

每年3月上旬至3月中旬,开始从我国南方越冬地向北移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到达东北东部和北部。它们有的留在当地繁殖,有的继续北上。秋季9月底10月初开始南移,10月中下旬大量到达东北,11月初至11月底大量到达华北。他们有的留在东北、华北过冬,有的继续南下。还有一些斑鸭常年停留在长江中下游、我国东南沿海和台湾省,不迁徙,所以是留鸟。云南亚种不迁徙,所以是留鸟。在春季迁徙期间,它们经常以小群体的形式飞往繁殖地,但在秋季,集群更大,分批向南方迁徙。

习惯:

除了繁殖季节,它们还经常成群活动,与其他鸭子混在一起。擅长游泳和行走,但很少潜水。活动常成双成对游泳或三五成群分散在水面上,休息时多集中在海滩或水中的岛屿上。有时把头放在背上,把嘴放在翅膀下面,浮在水面上休息。早上和晚上,它们成群结队地飞到附近的农田、沟渠、池塘和沼泽地寻找食物。声音响亮而清晰。

喂养习惯:

它们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常见的主要是水生植物的叶、芽、茎、根,松藻、浮藻等水生藻类,草籽、谷物籽。他们也吃动物性食物,如昆虫和软体动物。

栖息地:

主要栖息于内陆湖泊、水库、河流、池塘、河口、沙洲和沼泽,迁徙和冬季也出现在沿海和农田地区。

育种模式:

繁殖季节是从五月到七月。在湖泊、河流和其他水域岸边的草丛或芦苇中筑巢,也在海岸岩石或水边竹丛中筑巢。巢主要由草茎和叶组成。产卵后,亲鸟把羽毛拉下来,放在巢的周围,结构非常精巧。巢的尺寸为外径250-300毫米,深度7-9毫米。通常每个巢产9-10枚卵,卵呈乳白色,光滑无斑。孵化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24天。幼鸟早熟,孵化后不久就能游泳、跟随父母、觅食。

价值:

斑嘴鸭是我国鸭的祖先之一,野生种群极其丰富,是我国传统猎鸟之一,每年狩猎量很大。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条件的恶化,种群数量日益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