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灭亡真的不可避免吗?是必然还是偶然?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7 22:52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朝代最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结局,那就是灭亡,但是每个朝代灭亡的原因都不一样。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秦朝虽然持续时间很短,但对于它最终的灭亡,很多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认为秦朝的灭亡其实是一个概率很小的偶然事件,并不是历史的

必然。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小概率事件还是会发生,原因是什么?今天就让边肖带你去看看吧。

1.秦朝灭亡的原因

在中国真正实现统一的朝代中,秦朝无疑是最短命的。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到公元前206年灭亡,也就15年的时间,灭亡之快,让后世读史书都觉得不可思议和惊讶。

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儒家史学家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可以概括为:秦始皇残暴不仁,秦王朝严刑峻法,苛捐杂税,大兴土木,浪费民财民患,等等。从表面上看,这些因素似乎是客观存在的,但仔细分析,它们似乎都值得商榷。

2.为什么秦朝的灭亡是偶然的?

首先说一下始皇帝的残暴。

嬴政无论是秦王还是始皇帝,作风都没有太大变化,但秦国境内造反的人很少或没有。是因为秦人太宽容,还是秦始皇没有史书记载的那么变态?笔者倾向于后者,因为后者更符合逻辑——秦奉行法家学说,强调法治。秦王虽然超脱于法,但需要他直接干预的事情并不多,更何况嬴政不是昏庸之君,懂得把握。

至于焚书坑儒,显然被后世儒家夸大了。其实秦国以外的史书,以及民间收藏的诗词书籍等作品都是烧的,也就是说六国史书为主,其他类别烧的书都是大夫备份的。

史书记载,儒生总共只有460人,残暴确实残暴。但在六国统一之前,国与国之间战争频繁,斩首数千人。与此相比,儒生的影响其实并不大。再加上儒生群体与身后崛起的六国平民贵族没有太多交集,因果无法匹配。

那我们就来看看秦朝的严酷法律吧。

秦国基本上按照法家的理念治理国家,严刑峻法也确实有。新征服的土地,百姓无法接受,也可以理解,但考虑到实际情况,从秦统一六国到2009年大泽乡起义,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当时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都相当原始。在这种情况下,秦朝到底有多大的行政能力来全面推广法律,显然是一个问号,更不用说让它被全世界人民普遍理解和接受了。逻辑推论应该是,在新征服的土地上,尽量以绥靖为主,法律和制度,以及地方政府和官员,直接沿袭上一个,然后慢慢改变。也就是说,重刑重法应该不会在秦朝大部分地区全面普及。

最后,对土地被勒索,土地被建设的说法进行考证是不可靠的。

这个指责主要是指秦始皇陵和长城的修建。其中,陵墓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46年,即秦始皇13岁,止于公元前208年。考虑到当时的交通能力,90%以上的劳动力肯定是秦人自己承担的,和六国关系不大。史书记载,修建长城的主力是秦军。"秦已与天下融合,令蒙恬驱三十万人北上戎狄,接管河南。因为地形的原因,长城建了一个险塞,从临洮到辽东,绵延数千里。"根据作者的推测,强制劳工更多的是负责保证秦军的后勤供应和运输建筑材料。

3.秦朝灭亡的偶然性。

综上所述,秦朝灭亡不可避免的几个因素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更何况大泽乡起义军起义之初,甚至还打着公子傅肃的旗号。傅苏是谁?但是,秦始皇的长子,假设普通人真的对秦朝恨之入骨,那假想敌的太子又怎么可能是旗帜人物呢?

此外,秦朝用来统一六国的强大战争机器并未受损,驻扎在漠北和岭南的秦军两支主力部队的实力也未受损。所以秦朝灭亡其实是一个低概率的偶然事件。

秦朝灭亡的偶然性在于秦始皇的突然死亡。由于秦始皇未能提前安排好接班人,无能残暴的二世在阴谋下登基,导致内斗,内部混乱给了所有叛军可乘之机。试想,如果秦二世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赵高没有机会独揽大权,那么张寒自然不会轻易投降。如果皇帝下令岭南、秦军从长城、关东到关中全部撤退,按照潼关黄河的天险,坐看六国叛军自相残杀再出来收拾残局。谁能抗拒?秦军的战斗力如何?想想项羽破釜沉舟,奋战数日,才击败了张寒临时征召的以俘虏为主体的军队。如果他面对岭南或者塞北的虎狼之师,还有胜算吗?

古人编史,重道德,讲天命。至于对事实的尊重,完全取决于作者的立场。看完之后,我们后人还得小心求证,否则不仅得不到真知,还会宣传歪理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