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失民心者失天下为何古代统治者总是不吸取教训(古代统治者为什么没有覆亡教训)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7 08:26

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古代,一直有很多话有着非常深刻的道理,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这句话,反过来就是说,如果失去了民心,这个国家肯定不会长久。但我们看看古代的封建统治者,很多还是失去了民心。他们都知道这句话,也知道民心的重要性,但为什么还

是做了一件让人背道而驰的事情,最终导致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建立新时代?

虽然确实有很多朝代因为勒索而被底层农民起义推翻,但也有很多朝代不是因为农民起义而灭亡的,比如北周、后周、北宋、南宋。

《静夜思》总结了中国封建王朝灭亡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农民起义、对外颠覆、内部高层更迭。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灭绝,一定是因为内部的问题导致了这样的后果。那么,统治者为什么不能吸取教训,避免帝国的崩溃呢?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从家庭世界模式中吸取教训是没有用的。

封建王朝是整个家族的统治模式,也就是说皇位继承人不管好坏,只能从这一个或几个人当中选择。此外,长子继承制的红利有利于皇权交接的稳定,但它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即由于选择范围狭窄,统治者的素质必然不如世代。

因为皇帝可以选择的婚姻对象范围一直很小,这就保证了继承人的质量,一路下行。比如宋朝皇帝长期受家族遗传病影响,治国能力明显下降。

统治者素质下降,能力不足,正是身边的宦官、外戚甚至武将、大臣大显身手的时候。因为统治者的素质一代比一代差,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太慢了,察觉不到。这种势头一旦出现,就意味着积重难返,大局已定。

在家族和天下的背景下,除了皇帝,没有人会对皇权负责,这就导致了他们一旦有了皇权的红利,必然会尽可能地使用,这就是他们敲诈勒索的开始。到这个时候,即使背后有一个有能力的君主,比如金爱宗,也很难靠自己扭转几代人积累下来的颓势。

一般来说,在王朝末期,因为皇帝身边的叛贼利用皇权大捞一笔,就放下了十恶不赦的罪行。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除了担心自己的短命和不幸福,最大的担心就是清算,不管是崛起的皇帝,还是可怕的民愤。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人比人民更希望旧王朝垮台。苏联解体前夕也是如此。罪大恶极的高层通过苏联解体变成了俄罗斯新贵。封建社会的这些人会因为改朝换代而成为开国元勋,这也是王朝覆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阶级的存在导致地主阶级无法吸取教训。

当统治者素质下降,难以控制权臣、外戚等势力的时候,这个时候统治者能否吸取教训就变得无关紧要了。这些庞大的势力最想要的是改朝换代。

没有别的原因,朝代更替,最多皇帝换一个家族,但是地主阶级永远存在。换句话说,前朝的地主阶级仍然可以成为新朝的地主阶级,因为识时务者为英雄。

在封建王朝,中国实行的是地主阶级共治天下的统治模式。地主阶级体现为上层的皇室,下层的乡绅。因为大家都是一家人,皇帝把乡绅作为自己的触角,在底层进行统治,有助于维持帝国在基层的稳定。为了安抚士绅阶层,皇帝给予士绅减免赋税的特权。

天下田数相对稳定,意味着一旦乡绅地主阶级的土地免税,帝国就需要向地主田以外的农民寻求补偿。随着农民负担越来越重,绝望的农民选择将土地低价卖给乡绅地主,成为地主的佃户。

土地就这样自然地流入了地主阶级,农民不仅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人身自由。在这样的情况下,土地会越来越集中在地主手里。乡绅地主作为皇帝在基层的代言人,成为皇帝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乡绅地主为了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会将自己的土地出租给农民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农民需要承担地租等沉重的负担。乡绅为了保住这些利益,会想尽办法把需要交给皇帝的利益加到农民身上,使得农民的处境更加险恶。

可以说,地主阶级的贪婪本性注定了它与农民的关系越来越差。如果这个时候的皇帝不分青红皂白地支持乡绅地主,农民们别无选择,只能揭竿而起。

抢夺和勒索更多时候是地主阶级的存在形式,就像吸毒一样。如果统治者吸取教训,就意味着切断地主阶级的道路,皇帝不用等农民起义就在地主阶级内部被取代。这种情况下,教训是有的,只是统治者学不会。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只有彻底被打倒,被地主阶级推翻,才能生存。然而,封建王朝也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