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匡衡为何要反对汉元帝大赦天下?(匡衡反对汉元帝)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7 04:39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汉元帝,性格温和,喜欢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很多封建帝王为了笼络人心,往往在登基或者改国号立皇后的时候,都会对天下进行大赦。然后一些犯人或者死囚被赦免了。从表面上看,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赢得民心、和谐治国的方法。然而,当时

汉朝著名的大臣匡衡在汉高祖的普通大赦之后坐不住了,他强烈反对汉高祖的多次大赦。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赦免犯人来说,这种情况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往往是不得不赦免的。这只能说是权宜之计,不能划分为正常的司法范式。汉朝的繁荣正好发生在秦朝战争之后。当时朝廷内外几乎人人都犯了重罪。如果大家都要依法办事,挨家挨户上门,很可能会引起另一场对抗。所以当时刘邦约法三章,颁布大赦令,洗去社会上的罪恶和污秽,让饱经风霜的人民从头开始新的生活。

当韩晶皇帝到来的时候,人们变得心烦意乱,背信弃义,七国发生了叛乱。汉武帝末年,抢劫偷盗司空见惯,赋税极重,官吏频繁。再加上皇太子刘智事件,可以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惨,出现了大量的错案,不得不实行大赦。但是经过汉昭帝和汉宣帝,到汉元帝的时候,天下已经太平很久了,司法也比较公正。如果继续大赦天下,肯定会起到不好的作用。但当年汉元帝却把大赦这种权宜之计作为自己研究正义的范本。每年遇到喜事就开始大赦天下。真的是无法与时俱进,不知道如何改革。

当时汉元帝为了开辟自己的国家和平之路,可怜了许多触犯法网的官员和百姓。他每年都大赦天下,让很多普通人有了改过自新的机会。当然,这是人民和国家的幸事。但汉元帝对天下大赦的政策并不奏效,而且每次大赦后,犯法者不减反增,反而有助长之势,这种形式并未停止。做了很久罪犯的人,今天被释放,第二天又开始反对法律,再次入狱。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大赦改变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当时的社会风气,无论是达官贵人、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贪财,鄙视道德,喜欢追求奢侈,把奢侈作为自己人生最大的追求目标。血缘关系因为利益关系越来越淡,但是婚姻关系很紧密,可以用美貌结婚换取财富。如果这样腐败的社会风气不能改变,即使一年内赦免再多,刑罚的使用也无法避免。换句话说,特赦实际上不是社会治理的重点,而是治标不治本。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匡衡对此提出了异议。要想纠正,就必须采取大刀阔斧的措施,挽救社会风气。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朝廷就像是建造城墙的模板。如果朝廷的官员开始互相排挤,互相怒目而视,那么下面的人肯定会有灾难和斗争。如果朝廷官员利用职权做事,那么下面的人肯定会有抵触情绪。如果官员之间互相伤害,或者贪图钱财,那么下面的人肯定会有对老百姓的杀人盗窃抢劫。因为官员会直接影响下面的人,就像墙版是墙的根基一样。

对于一个治理国家的人来说,最需要谨慎的是他要倡导什么样的社会风气。没必要挨家挨户拜访,也没必要见了面就劝导。只要有人才在位,就能忠于职守,按照朝廷的意愿办事,文武官员互相尊重。美德应该从内心培养。从最近的人开始,然后人民就会知道谁是他们的榜样,这样善行就会不知不觉地增加。

所以匡衡认为汉元帝要做的不是常年大赦天下,而是让这些罪犯敬畏上天的警告,怜悯天下百姓,节省巨额开支。要建立健全国家制度,亲近忠义,崇尚仁义,纠正不良作风和一些败坏风俗的陋习。我们要弘扬北京的高尚品德,让北京的美好名声传遍海内外的每一个角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开悟,让谦让利益的美德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