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最早是从什么开始的?军训的来历有哪些?古代有军训吗?(军训时期的历史)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7 04:13

说起军训边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军训是现在高中生或者大学生进入校园的第一道坎。军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以后几年的大学生活做铺垫吗?同时,军训也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带着更高的团结精神,边肖也看到很多人抱怨军事训练与真正士兵的训练要

求相比太差。今天我们来看看最早的军训。什么开始了?军训的起源有哪些?古代有军训吗?

军事训练始于夏商时期。

在中国,军事训练可以追溯到至夏的商朝。据记载,在商朝,由于诸侯之间战争的增加,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军事训练。除了训练正规军,他们还通过学校向各级贵族提供军事教育

自西周以来,官方信用"国学"用"农村研究",还有"小学"还有"大学"两个层次。其中"大学",也就是用"六艺"作为标准课程,"礼、乐、射、御、书、数"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六项基本才能,其中射击和防守是古代军事训练,教师一般由军官直接担任。

据《李周宝史》记载:"修身养性是教学的六大艺术",这是最早的相关"学生军训"书面记录。被后世尊为教育家的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甚至把射防之术看得与礼乐教育同等重要。孔子指出"好人可以教人民七年,也可以当兵","不教人们去战斗就是放弃战斗"(《论语》),把军事训练和教育放在非常高的位置。由于实行文武双全的教育,所教的学生大多是文武双全。比如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文武双全的就有72人。当时人们把军事技能的高低作为一个人是否有能力的标志,所谓"朝自己的脚开枪是明智的。(《国语于今》)。

在春秋时期,对于广大"士兵和农民"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更重要的军事训练和实战演习是通过参加野外狩猎活动来实现的。另外,排练一下战舞("武术")也是春秋时期各国军事训练中的重要项目。参加武术舞蹈的人通常会手持神盾局模拟格斗的基本动作,不仅用来激发舞者本身和旁观者的战斗激情和武魂,还可以让舞者熟悉格斗动作的要领,为实战做必要的准备。

从秦到唐宋的军事训练逐渐被废弃。

秦汉时期,学校军训开始衰落。儒家思想逐渐被视为正统,军事训练的功能被弱化为一种仪式性的程序。

事实上,秦国在建立统一政权之前,仍然非常重视军事训练。但政权统一后,除了加强边防,用兵机会变得很少。为了防止平民造反,他们下令拆除各诸侯国的城垛,收缴各地的武器。就连普通人的菜刀也被几个家庭共用。

秦汉时期的学校军训虽然有所压抑,但并没有因为地方学校教育中还有军训而被废除。东汉王莽当政时,每年春秋时期,书生刘琨带领五百多名弟子练武,让王莽怀疑他不怀好意,把他和家人都关了起来。可见私塾以教经学为主,但也包括射御等军事训练。

在隋朝,这是开始"吴言修文"大力减少军事装备,国民教育重点从学武转向写字,科举考试开始成为主流。武分后,武学中不考武学,文人学生为了求名,无暇研究军事,军训逐渐被废弃。

建国之初,唐朝就确立了战时重武,平时重文的国策。但唐代选士的方法仍然偏向科举,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属品,军训被废除。

宋代将文教兴军政策推向高潮,武将地位完全被士人超越。

清末民初"军训"时滞

清朝以武制胜天下,建国之初举办的教育文武并举。从官学、国学到地方学,学校课程大多文武兼备,都开设骑射课。文科考试,先试骑射,那些武学不及格的八旗子弟不准考文场,大大促进了学校军训的发展。就氛围而言,民众也竞相效仿。

然而,明初的学校军训终究没能从复兴中发展起来,因为朱成理学仍然是明清时期的显学。明朝末年,朱成的理学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推崇,至今仍"半天看书,半天坐着"。

1894年,甲午战争的惨败让整个国家意识到"强兵·吴尚的重要性。

1902年,蔡锷在《新民丛报》发表《军事家民》,主张推行"军事民族主义"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同年,蒋百里出版《军事国民教育》,正式提出在学校增加军事课程,要求军官向学生传授军事制度、战术、战略等国防知识。1906年,清政府正式颁布《教育要目》,将军事教育列入教育目的,并正式颁布学校军训办法。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月19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法》,明确规定"高校小学以上体操要讲究兵风"。同年9月,军事教育正式列入教育宗旨,使全国各地的学校都重视军事训练。很多学校也组织了"青年志愿者"或者"童子军"为了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和军事技能,学校军训迅速展开。

但一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反对战争的思潮,中国的军事和国民教育思潮一度疲软。1919年,一项权威调查显示,教育界普遍认为:"现在欧战之后,世界已经认识到军人国民教育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中国的教育目标也应该顺应世界潮流。"到1920年,全国教育联席会议把"吴尚"从教育目的中删除。随后,1922年颁布的“任旭学制”被取消"军事国民教育"学校军训停滞不前。

民国时期,军训失败,进不了大学。

恢复军事训练是在1929年。当时日本人盯上了中国,军事教育被重新重视。当年1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修改后的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大纲,规定"所有大学、高级中学、专门学校、大学预科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都应当把军事教育作为除女生以外的必修科目","每年暑假期间,所有学校的学生都要接受连续三周的严格训练"。

1931年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的通令》。希望通过军训,"锻炼学生的身心涵养、纪律、服从、责任、拼搏等观念,提高民族奉献和殉道精神,增强国防能力"。

当时,大学、高中等学校的所有男生都要把军事教育作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进行连续三周的军事训练,由军校毕业生担任教官。

训练项目包括传授军事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美德和生活习惯。前者包括学科和技术学科。科目包括步兵守则、野战勤务、射击指令、防御空常识、战车常识、健康急救等等。有徒手教官,枪械教官,测绘实施,弹药射击,夜间演习等等。

当时军训成绩考核极其严格。不及格的学生被要求与下一届学生一起接受再培训。如果他们毕业时仍然不及格,就不允许他们毕业。高中以上学生军训不合格者,不得进入大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统一军事训练中断,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