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家道中落到底经历了什么?以至于几乎倾家荡产?(鲁迅家道中落原因)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7 04:13

鲁迅在他的著作《呐喊》的序言中说:"有没有人从小康家庭陷入贫困?我以为这样,大概就能看清这个世界的真面目了。"由此可见,鲁迅年轻的时候家里还是很有钱的,日子过得很好。但由于一些事情,他的家庭最终还是没落了,鲁迅也从生活中吃了不少苦。鲁迅因为

家庭的变化,接触到了底层社会,逐渐形成了他文章的基调。

1925年,应《阿q正传》俄文译者王希礼的要求,鲁迅写道:"据说年轻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对生计不是很担心。但是到了我十三岁的时候,家里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都没有了;我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被称为乞丐。于是我决定回家,父亲又病重,去世大概三年"。

是什么样的不幸让一个富裕的家庭慢慢没落?

鲁迅生于1881年。按照时间来看,这个变化应该发生在1893年左右。恰好这一年,他的祖父周福庆卷入了科举舞弊案,所以这件事应该是鲁迅家道中落的主要原因。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十年中进士,后成为国子监的庶吉士。因为他的个性和个性太强,不适合在官场生存。所以在担任江西省金溪县令后,直到1888年才真正被授予为内阁书。

1893年,鲁迅的曾祖母去世。按照习俗,周福清需要丁友(也叫丁男)回家孝敬三年。三年后,我要重返仕途。

当时周福清年纪也不小了,在官场呆了这么久,才做到内阁中书的位置。按照他自己的性格,他想以后成就不大。那时候家里虽然还有点小财产,但是后代是不可能坐吃山空的空。这个时候,势必会提拔自己的子子孙孙。

尽管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早年求学,但他在科举考试中运气不佳。周伯宜生于1861年,本名凤仪,因落榜而一直住在家中。周伯宜一生什么也没做。他不种地也不做生意。他刚考了科举,只考了个秀才。就连周作人也在散文中说,父亲经常和叔叔一起下考场。当然,他没有说他父亲和他叔叔都不能通过考试。

周福清回乡为丁担忧时,正在乡试会试。当时主持浙江省考的主考官尹,是周福清当年的老相识。于是他动了心思,希望得到钱来疏通阴,并为谋求一个功名。

虽然举人不如进士,但不要小看举人在当时的地位。所谓一代举人三代祖父,举人老爷是相当有分量的。

周福清先带着银票去苏州拜见尹,追忆往事,并没有当面把银子交给尹,而是后来把他的仆人陶阿顺带着银票的一封信送给了尹。当时在船上的有苏州地方官尹和副主考周。殷看到陶阿顺的信,直接收下,没有拆开。

事实上,所有在一旁的官员都知道殷受贿,但他们没有揭发,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他们继续玩得开心。但是,陶阿顺在外面等的急了,直接大喊:"为什么殷新没有答复?"这让殷看着很尴尬,马上叫人去制止陶阿顺的喊叫。不知道官场关系密切的陶阿顺,以为买官就跟买菜一样。在岸上,他诅咒尹不接受钱,让他不能回去和他的主人解释。

当时两岸民众都来看脚,让此事彻底曝光。尹为了自救,只能给一封信,说周福清贿赂了考官,把案子交给苏州调查。案发后,周福清潜逃了一段时间,直到周伯宜入狱后才向衙门投案自首。周福清后来被政府逮捕,并被判处"斩首监工",投进监狱,前后8年。家里花了很多银子救他一命。更多的是因为这句话是"斩首监工"从那以后,每年都要花一大笔钱来保证周福清的生活。

周福清于1901年被释放回国。然而,周伯宜在这件事上不仅没有成功,还被剥夺了学者的身份,变得抑郁和生病,并于1896年去世,享年36岁。这就是父亲还在狱中,儿子却早已死去,周家从此没落。

周伯宜有孔乙己的影子,孔乙己也受到科举考试的伤害。他一生无所事事,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考试上。不同的是,周波宜家有钱,不用养家,家里什么都给他供应。而孔乙己却是个穷人,所以他穷困潦倒,最后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在周作人的散文中,周伯宜经常和朋友去咸亨酒店喝酒,但他在酒店里坐着吃饭。有时候年轻的周作人去看他,他就给他茴香豆吃。其实咸亨酒店是周作人的叔叔周忠祥等人在绍兴市都昌坊开的一个小酒店。

孔乙己是鲁迅创造的,可能是受他父亲周伯宜的启发。鲁迅用孔乙己表达了对科举的不满,认为科举摧残了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