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圣旨有哪些讲究?在材料和格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7 02:26

在古代封建时期,圣旨等于皇帝的亲自命令和最高指示。如果有人胆敢违抗圣旨,他可能会受到九族的惩罚。所以大部分官员都没有胆量违抗圣旨,但既然圣旨有如此强大的功能,还会被伪造和使用吗?历史上有很多假传圣旨的案例,但是伪造圣旨的成本还是太高了。皇帝

的圣旨在材料和格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发现它敢伪造圣旨,那绝对是死罪。古代皇帝的圣旨有哪些讲究?

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总能看到这样的情节:宦官或者军队重兵的武将,以假诏令杀害大臣。皇帝知道后,尘埃落定。但在现实历史中,假传圣旨并不容易。先不说假传圣旨的人需要冒斩首的风险。光是圣旨的制作过程就能让他们愁白了头发。

首先,制作诏令的材料非常稀少,一般都用上等丝绸制成的锦织物。这种丝锦对丝的要求很高,哪怕上面有一个小黑点。而且这种布料是皇室特供,就算有钱也买不到,就像用人民币造纸一样。造假者就算是宫中贼,也能得到锦缎。但圣旨的制作仍需18道工序,每道工序完成后,负责人都要签上自己的名字。为了防止这些工人与外人勾结,他们通常被皇家囚禁。

其次,圣旨没有影视剧里那么小。真圣旨宽33厘米,最短3米,最长5米。以上内容至少有上百字,单靠一个人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根据官员级别的不同,圣旨的卷轴也不同。一个是玉轴,一个是黑犀牛角轴,第三个是镀金轴,第四第五个是黑牛角轴。圣旨正面,五品以下官员用纯白丝绸,五品以上官员用彩色圣旨。

然后,圣旨里有很多防伪措施。比如圣旨开头的第一个字,一般写在右上角的第一块祥云上。第一块祥云的位置通常只有皇帝和制定圣旨的人知道。如果皇上突发奇想,把湘云的位置换了,假圣旨一眼就看穿了。此外,圣旨两端还有飞翔的银龙作为防伪标志。如果造假者不知道这个细节,很容易泄露。

最后,圣旨里不是只有一个字。比如清朝写诏书,一般都是满汉并列写,或者满蒙汉三种文字一起出现。这样诈骗成功的概率就更小了。如清代广为流传的雍正帝圣旨,完全是无稽之谈。更别说古代的"于"和现代"于"写法不一样,即使他把汉字"X "更改为"于"但是他是怎么改满语的呢?所以雍正改圣旨完全是后人捏造的。而且,除了圣旨的内容,圣旨还必须加盖皇帝的印章。没见过多少皇帝印章的人,也很容易发现雕刻的假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