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不怕圣者召见,就怕皇帝赏赐”是什么意思?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6 19:26

皇帝饭的官方说法是:赐宴。按照我们很多人的想象,大臣能得到皇帝的一顿饭,是莫大的荣幸。然而实际上,大臣享受这顿饭其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那么这是为什么呢?那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朝时,皇帝举行例行宴会,除了建元丁琪媛宴,还有五种比较大型的

宴会:元日宴、冬至宴、寿宴、大婚宴和千礼宴。

农历新年宴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举行,由皇太极设立。后来雍正帝将元宵宴改为元旦宴,并从参加人员、服饰礼仪等方面加以规范和制度化。在清朝近300年的时间里,除了康熙皇帝短暂取消过元宵宴之外,200多年来每年都举行,直到清朝灭亡。

冬至宴,顾名思义,是在每年的冬至日举行,是顺治皇帝设立的。后来,冬至宴会经常停止。

寿宴是清朝皇帝的寿宴,也是朝廷的盛大宴会之一。如果有大的生日,它的庆祝会更隆重。1894年是慈禧太后60大寿,整个庆典花费了近1000万两白银,创下了前所未有的纪录。

婚宴是皇帝在婚礼上举行的宴会。清代有四位皇帝在宫中举行婚礼,分别是顺治皇帝、康熙皇帝、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婚宴也极其隆重。

千喜宴是康熙皇帝发起的大型宴会,面向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说是"千错"实际上参加的有1000多人,乾隆皇帝宴请的有1000多人。

此外,每年皇帝登基、皇后生日、王子婚礼、公主结婚以及其他节日,如上元、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和除夕,朝廷都会在干青宫等地举行宴会。

除了这些大型宴会之外,清朝皇帝还举行一些小型宴会来显示他们的荣誉和尊严,如在宫廷考试传记后的第二天在礼部举行的荣誉宴会,皇帝宴会后在文华大厅举行的宴会,仪式后在礼部举行的宴会,军队凯旋后举行的庆功宴,以及在编纂圣旨和圣旨之际在礼部举行的修书宴会...

清朝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朝代。皇帝设宴,礼仪很多,容不得半点马虎。

参加这种宴会时,所有的王公大臣都必须穿着整齐的朝服,佩戴佛珠。如果是冬天,可以接受;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天,穿这么多衣服就够了。往往在动筷子之前,你就汗流浃背了。

宴会之际,会有专门的朝贡官员站在太和殿的宝座上。当仪式官员们歌颂"跪下"那时,所有参加宴会的王公大臣都要站起来,离开座位,跪下叩击皇帝。跪下敲门后,我站起来,依然坐回到座位上。三番四次之后,大臣就精疲力尽了。

如果年轻人参加这样的聚会,也不是太难。但是,有哪些年轻人有资格参加皇帝的宴席,有哪些大臣有资格参加皇帝的宴席却不老呢?所以大臣们为了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宴会,往往会提前训练,以免体力不支。

《清代竹屑》记载:"前合妃(李鸿章)带着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永驻贵城,但在北洋大臣府内,一日三跪祭奠芝,盖大臣恭恭敬敬照办。"这个故事说的是1894年,慈禧太后即将过六十大寿的时候,李鸿章在北洋大臣衙门的办公室里,一天练三次磕头。

从这个角度来说,摆酒席对接受者来说是一件很惨的事情。所以大臣们私下流传着一句话:"不怕被圣者召见,就怕皇上饱餐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