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不顾蜀国国情坚持北伐?(诸葛亮后期为何一直北伐)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6 19:13

三国后期诸葛亮屡次北伐,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已经太过分了。不仅是诸葛亮,在诸葛亮死后,姜维也进行了多次北伐,但都没能完成复兴汉朝的重任。尽管蜀汉存在了几十年,它最终还是灭亡了。不过可以了解一下当时三国的实力背景。蜀汉显然是最弱的,诸葛亮不知道这

一点,但他仍然坚持北伐。原因是什么?

梁致力于的栽培,为《之歌》作好铺垫。它有八尺长,每次我拿自己和管仲、乐毅比较,我都无法做出承诺。而渤陵的崔广平和颍川的徐淑媛,性格直爽,爽朗友善,堪称忠厚。这个永恒的名词隆中对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倒背如流,而其中"当世界改变时"计划更是别出心裁,令后世无数军事家尊诸葛亮为天人,封他为兵家之父。

卧龙初显,三分天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东汉末年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他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宰相,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发明家。诸葛亮少年时才华横溢,后来师从名士。由于他高超的军事才能和鬼神莫测的谋略,有"凤雏卧龙"声明。

刘备参观草堂,诸葛亮知道刘备是被他的三点妙计开导,才出了草堂。跟随刘皇叔之后,诸葛亮会见了智者大师,刘备听从了他。此后,诸葛亮以儒斗儒,借草船之箭,借东风等巧计,帮助取荆州、定川、蜀、平汉中,实现了隆中对“三分之一天下第一”的目的,平反昭雪只是时间问题。

夷陵之战,刘备失去了蜀国北伐的全部资本。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中原,病逝于五丈原。我不禁感叹,羡慕人才。但以诸葛亮的天地之识,失去了古今之智,前赴后继地走出了岐山。他为什么不统一中原,恢复汉朝?这只能说诸葛亮生不逢时。

隆中对的时候,他给刘备出主意说"待天下有变,命将军引荆州军出秦川,至万、罗、益州。果真如此,战略就成功了,汉朝就昌盛了"。然而在他北伐的时候,事情发生了变化,原计划中的荆州消失了,大将关羽死了,准备率领益州出秦川的男主刘备也在彰武元年(公元221年)的夷陵之战后死去了。

蜀国积攒多年的钱粮毁于一旦。可以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失了全部的资本,恢复伟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刘备死于悲痛。正如诸葛亮在他的千古绝句中所说:今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秋也"当时只占川蜀的蜀国地广人稀,人力物力不足以问鼎中原。

再看诸葛亮几次北伐,只募得二十万兵倾国而出,五虎将关、张、赵、马、黄皆死,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形势,廖化是谁?不过他是关羽帐下的一个低级将领。诸葛亮死后,只能依靠降将姜维支撑蜀国。

那么夷陵之战之后,三国各自的势力如何?

郭玮:总兵力约65万,西有梁勇10万,南有靖宇10万,东有徐阳10万,中有洛阳15万(其中10万是防备诸葛亮北伐的机动部队),北有20万人防备游牧民族(使他们安分守己)。

蜀:总兵力在15万左右,北线汉中7万,东线永安3万,成都5万。(刘禅投降时,成都至少有1万军队。作为守城,对付邓艾简直易如反掌。)

吴:总兵力25万左右,主要部署在长江沿岸据点。魏二十万,蜀五万。

换句话说,魏蜀交战兵力对比是20万到11万。"亮又带领十多万人出斜谷"出自晋书。宣帝传

其实北伐是无奈之举。不北伐,蜀亡得更快。

二十多万兵马想要进军中原,连站岗都不够。那诸葛亮为什么要去北伐?

在没有友军和后援的情况下,诸葛亮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不可能明白自己仅仅是去远征就犯了军事大忌。他北伐之所以虚张声势,是因为他用的是《孙子兵法》中的扰敌之策,他不希望北伐成功,因为他知道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

正如他的继任者姜维所说"魏强而蜀弱。如果不主动进攻魏国,等着吴国和魏国进攻,蜀国就危险了"实践证明,姜维填海避灾后,魏国大将钟会、邓艾一战成功。诸葛亮的老师兼朋友水镜先生听说诸葛亮辅佐了刘备,抬头叹了口气"孔明有他的师父,只是时机不对"。

直到近代,著名的三国历史学家易中天都认为诸葛亮北伐注定失败,原因有三:曹魏不是一个亡得快的国家,益州不是一个进取之地,诸葛亮不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诸葛亮含泪斩马谡。在易中天看来,这就更值得怀疑了:

"如果你说一个将军打了败仗,你要杀他,你要杀几个将军?蜀国人才少,不是亲者痛,仇者快吗?"

易中天说,蜀国内部局势很不稳定,荆州集团、东周集团、益州集团相互牵制。为了平息内乱,诸葛亮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不徇私枉法。马只用四个字来应对:认真、迅速。

诸葛亮虽然没能统一中原,恢复汉朝,但他实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