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守墓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6 11:52

应该有很多人没见过守陵人,甚至可能有很多人认为守陵人早就消失了。不过,其实还是有守墓的,现在也有一个村子全是守墓的。那么这个村子的守墓人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呢?今天仍然有守陵人。他们平时做什么,如何维持自己的生存?让我们来看看。

雍正八年八月十九

日,在皇帝的命令下,泰陵开工建设。于是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泰宁会,这标志着陵墓管理制度的诞生。

1.从清西陵太妃衙门到寿陵村的变迁。

后来设立东府、西府,雍正帝派镇国公、辅国公驻守,还在清西陵设立事务衙门,负责一切事务。清西陵的护陵机构包括:内政部、礼部、工业部、兵部衙门等。它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组织,分工明确。

比如内务部的衙门,主要负责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可分为大祭祀和小祭祀。大祭祀是每年的清明节,中秋节,冬至,岁末和贵妃去世的时间。小祭是每个月的第一天和第十五天。

然而到了清朝末年,随着清朝国力的衰落,陵墓管理制度陷入混乱。一些曾经的守墓人逃之夭夭,陵墓管理机构逐渐消失。

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一个叫游润伯的举人主张将太妃园寝(太妃衙门)改名为钟毅村,却留下了原太妃衙门西南门的对联:新村当年还是黎姿,庄稼种在今天的桃园。远山流水无异于一英地,耕田凿井与西游。而其他一些机构也逐渐变成了满族村落,曾经的守墓人也逐渐变成了地道的河北农民。那么后来呢?

2.守墓人的生活:每个人都是太妃衙门下的老爷爷。

自1730年泰陵修建成功后,满清三期八旗的大批子弟被抽调守卫皇陵。清朝会根据官阶的高低,每个月给他们不同的俸禄。比如乾隆三年,官员的月薪是28000多两干银,4000多两米石。如果官家有女眷,还可以得到一根纱,两块布。

孩子上学费用全免,每月还有生活补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上面会有银两奖励。什么是特例?家里有喜事,十二两银子,八两丧事。另外,俗话说得好,一个人得了鸡犬升天,除了这些官员,还会有太监守陵。

每年冬天,宦官会得到一匹素纺马,5匹呢子,4斤棉花。记住这还是奖励,不是工资。那时候守墓人的生活很好,因为基本没什么事做,平时主要负责打扫卫生,到了要举行祭祀的时候。

基本上属于只吃不做的任务,上面给的补贴特别高,地位也比较高。

3.守墓人的生活:工资一半发,活还得干。

但是从咸丰年开始,这些人的工资就不能按时发放了。就算分配,也只能给工资的70%,剩下的30%给纱票。纱票什么也买不到,所以对他们来说,只能算作废纸。工资发不出,守墓人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所以咸丰七年八月,守在这里的铁甲兵,仅仅是为了薪水,就闯进了衙门。

到同治六岁的时候,以前的70%都发不了,只能发一半。这种糟糕的情况持续了三个时期,光绪和宣彤,加起来将近50年。

直到1911年,宣彤皇帝宣布退位,据"亲王室优待条约"等规定,守墓人的工资由中华民国政府支付。然而,和以前一样,它也是不完整的。财政部每年都欠清皇室不少经费,更别说这些守墓人的工资了。没钱怎么办?我们只能把周围的树砍倒卖给别人维持生计。

如果后面周围的树都被砍倒了怎么办?皇陵地广人稀,所以很多守墓人会把土地租给大量迁入的汉人。汉人负责种地,满人负责吃饭和租钱。由于我刚开始做房东这一行,不知道怎么收房租。所以每次遇到水旱灾害,只能减租。

即便如此,他们的生活仍然难以维持,有些人甚至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孩子和女孩来填饱肚子。而且连收的房租也只能维持四五个月。剩下的时间会出去打工或者乞讨。

4.守墓人的生活:有地可种,有粮可吃,有头可盼。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解放战争以后,随着《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在第一次土改的基础上,平分土地,废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而这些占据大量土地的守陵人后裔,就成了被打击的对象。最后,钟毅村的大量土地被没收或重新分配,因此守陵人后裔的土地面积大大减少。

另外,清算地主时,必须给钟毅村的满族人算两笔账。他们一方面在租金上剥削人,另一方面有些人生活在国外,被剥削。

解放后,村民基本都拥有土地。但是很多人养尊处优,不能种地,只好出去打工,辛苦劳作。有的人去北京拉人力车,更聪明的在张家口做生意。后来1958年以后,随着全国人民公社运动。根据军队的编制,劳动力分为班、排、团,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大队分了,钟毅村抽签分成了两个生产队。村民们也开始集体劳动,吃同一个锅。

此时,钟毅村只有300多人,一个家庭也就三五个人。和其他地区的生产队差不多,一般每人一天能挣10厘米,相当于2分7.5分钱。到年底,将以食物的形式结算。后来从1959年到1961年,有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村民的生活再次陷入苦难。尤其是1961年,村里饿死了很多人。

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民公社运动被彻底废除,生产队得到解放,土地被重新分配给农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高了,钟毅村的情况有所改善。

1974年,钟毅村的村民响应国家号召,开始使用化肥,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尽管钟毅村的村民仍然分为两个群体,但土地已经被分成了新的部分。

从那以后,钟毅村的生活和其他地区的农民一样,国家的所有改革都跟上了。现在钟毅村准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增加经济收入。

钟毅村旁边有一座塔妃陵墓,当地村民称之为小绿陵。因为这里的建筑基本都是绿色琉璃瓦,所以才有这个称号。根据村里一些老人的回忆,这座小小的绿色陵墓虽然已经不归钟毅村管辖,但自解放后由县文物局接管,至今仍由村民打理。

一般都是派一个人去。有些人来自钟毅村,有些人是从其他地方搬到钟毅村的。基本上都是单身男性,家里比较穷,就负责打理陵墓。

但其实没有工资,只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小路灵前面的空土地上种点粮食。也有人放羊,基本可以解决生计问题。这是我们祖先任务的延续,但现在基本上已经商业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