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他们靠什么生活?(古代官员回乡干什么)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5 22:00

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电视剧或者一些古文中看到,古代很多官员到了年龄,或者因为某些原因,要求皇帝辞职回乡,然后退出朝廷,回到家乡过退休生活。但是现在退休后有养老金,那么古代官员退休后靠什么生活呢?古代有养老金吗?或者他们有什么积蓄,有什么渠道可

以赚钱存起来养活自己?让我们互相了解一下。

1.古代的官员辞职后有什么收入?

官员辞官回乡后,主要有两个收入来源。一个是家庭财产。有的人生来大家庭,有的人不愁吃不愁喝。二是靠"稿费"官员学识渊博,会写写画画,在当地写一首诗、写一座碑、画一幅画、写一封信,都能拿到稿酬。

最熟悉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去职务后,退居农村,过着艰苦的生活,写下了《归园》。由此可见,陶渊明是有房产的。他家是旬阳贵族,三代当官,有几处田庄住宅。所以陶渊明过着劳逸结合的生活。虽然他在作品中描写了自己的苦难,但他肯定比他的祖先更苦,但他比他的祖先更苦。

还记得南宋诗人辛弃疾的那首《最高的楼》,"我打算乞求我的回报,但我的儿子没有用他的土地阻止我,所以我被骂了"辛弃疾想辞职退休,儿子不允许他辞职,说遗产还没买够,辞职后生活怎么办。然后辛弃疾就写了这个词来骂儿子是个追求财富的俗人,说明官员攒钱买地很正常。

就连明朝的大官海瑞,在被排挤后,也辞去了职务,回到了琼山老家。虽然他很卑微,但他并不贫穷。他的家乡有40亩左右的田产,即使穷也能养家糊口,家中有妾有仆,所以他很穷,绝不会饿死街头。

比如唐代大书法家李咏被免职,辞去职务,但也没事。李咏专攻书法,尤以楷书见长,找他写碑文的人络绎不绝,都是达官贵人。他一生写了800多篇碑文,拿了几万的擦笔费。

像清朝"扬州八怪"郑板桥,其中之一,能够写和画。他当过魏县知府。他辞职后,写了《板桥润格》。这是什么?他卖自己的字画价目表。里面的东西是六两,中间四两,中间两两,小的一两对联,半把小扇子等等。,这是完全清楚标明的。他后来写诗充满感情"画竹不止买竹,纸高六尺,花三千"。

而写《反省》的陈寿,因为被排挤而几次受辱,所以没有上任,一心在家赡养老母亲。在写反思的同时,他也想过平时的生活。我该怎么办?后来他又代人写了一首诗,如文赋、川赋、辞赋等。《陈进寿传》中记载,有人请陈寿为我父亲写传记。陈可寻千里来相会"要价几千米,可见报酬之高。

2.什么情况下会辞职?

古代官员辞职回国是有条件的,不是说离开就那么容易的。对父母的孝顺和对官场的厌倦是辞职的两个常见原因。但辞职后,生活来源不同,生活状态也大相径庭。一般大多数官员,当了官,都有一些积蓄,会买一些土地作为退休的资本。这是常见的生命之源。

大部分人辞掉工作回家后,肯定是衣食无忧的,因为家里已经买了田。且不说其他积蓄,光是几十亩地,在古代就足以过上小康生活。

所以,只要你不骄奢淫逸,辞职后,你可以种田,读书,游山玩水。

一般情况下,没有人会主动辞职回国,除非法庭太黑。比如明末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出事,很多清官辞职回乡,孙传庭、杨嗣昌等。

关键是古代没有房贷,也没有信用卡,城市和农村切换比较容易。就算家里不富裕,你想走就走,辞职回老家养活自己也比较容易。

3.辞职后怎么生活?

在古代,官员虽然享受现代公务员的待遇,但是没有退休金这一说,所以辞去职务就相当于被开除了,没有收入来源。那么为什么他们都威胁要辞职呢?众所周知,包拯辞职是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古代很多人辞职,要么是为了方便照顾父母,要么是因为仕途不顺不如意,要么是因为习惯了官场的黑暗,无力改变,不愿随波逐流。辞官后的生活和做官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

其实大部分官员辞职前都给自己买了一块地,给自己养老。也有很多官员不愿意离开朝廷,不会选择辞职,因为官位对他们来说很重要,所以不会放弃。当了官,可以有自己的辖区,可以渔民,可以和当地富商搞好关系,从他们那里拿钱。

说到这,其实古代的官员根本不是靠官俸的。朝廷给的俸禄只是一小部分。很多时候,他们犯了错误,给了他们半年的罚款。他们的大部分收入来自"灰色收入"。不然古代小说常说"胖差""油和水""人民膏"。还有一些勤劳的官员,自己开个小园子,自己种粮食,自给自足。不管他们有多穷,都不用担心。他们的生活肯定比农村人好。享受轻松愉快的生活。五六之官陶渊明先生年纪还不算很大,归乡隐居更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