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的失败仅仅是因为用错了赵括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5 18:00

长平之战,作为古代非常著名的一场战役,诞生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习语,"纸上谈兵"。的主角是赵括,年轻的将军,赵取代老将廉颇。他的名字已经和这个习语完全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也认为是赵错用了赵括,导致了长平之战的失败。真的是

这样吗?

是说赵括能力强,时机不好,还是说赵括的无能葬送了赵的四十万大军。每个人都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好。为什么你坚持让别人完全遵循同样的想法?我感觉赵括并不是真的无能,赵的战败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为什么这么说?

1.赵括接手的烂摊子。

首先,从地理上看,驻扎在战场西南的山谷,而赵驻扎在长平以北的平原地区,所以攻赵出谷,赵攻秦,地理位置失守。而且这场战争本来就是无名之师,道德缺失。原来韩国派上党去秦国,结果赵接受了上党太守的私赏,半路截了胡。还有,廉颇虽然没有吃大败仗,但是被秦军打了几次败仗,这是士气上的损失。

2.赵的后勤能力不足。

所谓三军不动粮草先行。赵在骑射后国力虽大增,但只是军事实力,根本没有发展。赵国的两大粮田邯郸和晋阳只是中等偏上,而赵国自称处于和平时期"小米吃了好几年"但是别忘了,长平之战并没有持续多久,但是在上党大战之前,廉颇就曾率军在这里抵抗过秦军,这算起来有三年了。此外,赵增向齐国借粮被拒,廉颇也曾唱起沙迷惑,所以说赵不缺粮是站不住脚的。

况且的交通能力,原则上昌平离邯只有200里,那么赵是否占据了交通优势?不会,秦虽然路途遥远,但水运发达。可以把关隘里的粮草经渭河、黄河、分水运到河东、河内,再从那里运到昌平。距离与赵相当,但这条路比赵翻越太行山容易得多。那么,有人要说了,如果赵不熬夜,秦会好受吗?当然很难,但至少秦国有巴蜀、关中、江汉、河东的支持,再加上秦国的最高国策"农耕战争"所以他比赵国抗的多。

3.军事实力对比

长平之战,赵国投入兵力约45万,秦国投入兵力约60万,所以秦国在军事实力上占有优势,同等情况下秦国的军事实力应该略强于赵国。虽然强不了多少,但还是强了一点。另外,赵括被围时,秦国在全国的帮助下支持了长平之战。秦国的项亲自到河内指挥运粮,封了当地人的爵位级别,并号召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为长平运粮,以阻止赵国可能的援军。赵呢?我可能努力过,但至少没有全力以赴。

4.赵括的个人能力和面临的形势。

从战后的战争损失可以看出,赵的45万士兵,5万士兵死亡,40万士兵被奸杀,的60万士兵全军覆没,伤亡30多万,损失一半。这基本上就是赵括对秦军的伤害,再加上赵40多天的围困,导致他和战友们一起吃饭,却依然不乱,依然战斗。说赵括没有实战经验也是不准确的。

而赵括的命令是决战。所谓军令如山,不可或缺。而且,赵括没想到,他面对的是田雷。在接受军队之前,赵括曾经说过,如果是田雷,他会考虑再来。但如果是别人,他就有信心打败他。而且,如果赵括这么无能,赵的全民岂不是都瞎了?

5.整体情况

有人说廉颇的战术好,其实廉颇只是从一个将军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要没有过错,就是大功一件,而赵王是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赵国赢了最好的一仗,就算输了也无妨,因为就算输了也能极大的消耗秦国的有生力量,缓解赵国的现状,因为一旦赵国战败,各国就不再无动于衷,当然赢了最好,只有赵国和秦国最好。

于是,赵括面对的是兵力劣势,后勤不畅,君主决战的使命,士气低落,但他面对的是战国最强的统帅,最强的国家,战无不胜的大秦瑞氏,关键对手后勤有保障,士气依旧高昂。所以,就算赵括不强(毕竟死得早,没有什么强战绩),说他只会纸上谈兵也有点过了。毕竟改变。如果廉颇真的能抵抗,如果赵的国力真的能支撑得住,那就不会突然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