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会杀掉上官仪真的和武则天有关系吗?(武则天为什么处死上官仪)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5 10:13

我们看武则天相关的作品,很多人会把唐朝大臣上官仪的死归咎于武则天,认为武则天执意要杀上官仪,导致李治下旨。当时武则天的影响力那么大,还是因为李治听从了她?今天从史实的角度,来看看李治杀上官仪和武则天有多大关系。

上官仪,本名尤少,唐代陕西陕县

(今河南省)人,迁居江都。西汉上官桀的后代。唐朝宰相兼诗人。《旧唐上官仪传》载:"上官仪,陕西省(今三门峡市陕县)人,也是陕西人。父弘,隋江都宫副监,居江都。"

上官仪自幼随父上官虹迁居江都(今江苏扬州)。祖父上官贤是北周幽州知府。大业十四年(618),上官虹在江都之乱中被杀。上官仪躲了起来才幸免于难,为了避祸,他刮了胡子出家了。他研读佛经,精通三论,涉猎经典和历史。贞观年间,上官仪受到扬州巡抚杨仁恭的器重,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他考上了秀才,被授予馆学士学位,并调任郎中。当时唐太宗经常命上官仪起草诏令。

贞观二十二年,丞相方、褚遂良等人编撰《晋书》,上官仪因曾参与编撰《晋书》而被封为活郎。贞观二十三年,唐高宗继位,上官仪升为秘书兼少监。唐高宗在本省工作时,受到高宗和武则天的高度赞赏。

清元年间,唐高宗任命第五子李弘为皇太子,后又任命上官仪为太子的舍人。隆硕二年,上官仪升任西台侍郎兼东西台道长,并以弘文馆学士的身份出任宰相,还增加了一名白银清光禄博士,至今仍持有弘文馆学士学位。

话说回来,林德元年十二月,上官仪确实被杀了。发生了什么事?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上官仪的过去。上官仪的父亲上官虹在前朝担任江都宫副监。虽然做了官,但并没有直接让上官仪成为官二代,享受优越的生活。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被陈陵将军杀死了。家庭的悲剧并没有让上官仪走向平庸。后来发奋读书,涉猎经史,在学业上颇有建树。连唐太宗都知道他的名字,邀请他到馆学士,并请他参加皇家宴会和集会,并参与编纂《晋书》。

上官仪确实很有文采,擅长文学,所以能通过科举考试,被上层看中,获得升官发财的机会。但朝廷人才济济。为什么李治任命上官仪为丞相而不是其他人?对此,三年前出土的墓志铭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2013年,陕西发现上官仪孙女上官婉儿的墓志铭,上面记载了上官仪生前的官职:"在朝廷参军的祖义,在东亭献酒,在亭授学士,赠事,太子洗马,赠书中民,赠秘书小监尹陆博士,任书中书侍郎,赠书中书总督,上筑国,楚国,食邑三千。"

其中"金朝廷参军"帖子还是挺了不起的,因为李治做太子之前,头衔是晋王。换句话说,当上官仪是李治的晋王时,他已经和他一起在王宓工作过,我们上周提到的李义府也有同样的经历。由于他的派系和才能,李治在击败托孤大臣后提拔了王宓旧部。这样一来,上官仪和李义府的飞黄腾达也就可以理解了。

上官仪升任丞相之时,正是李义府复职之日,更加嚣张。为了防止李茂和许的派系越来越大,李治提拔了许和上官仪作为制衡。不料,许因儿子犯罪而落马,李义府因政敌被贬而更加嚣张。面对他的劣迹,李治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找李茂谈话,鼓励他。结果李茂拒不向组织承认错误,惹恼了李志。于是皇帝亲自将李茂踢出朝廷,将审理此案、与上官仪关系较好的刘相道提拔为右相。

李义府被贬后,史书记载上官仪"靠自己的能力,利用自己的处境",凭借自己的地位,任意使用权力。看到他发达了,很多人都效仿上官仪。"上官缇"就这样产生了。因为太高调,已经"嫉妒现在的时代"有很多人对他不满意,羡慕嫉妒恨。士为清高,为君王所看重。这时,上官仪以春风为荣。作为一个传统文人,他对女性掌权不满,但他当年靠的是支持"废王"上层许是他的政敌,所以当上官仪出尽风头时,就引起了李治的警惕。

如果上官仪的势头进一步发展,许景宗失势,武则天的职位动摇,那么太子李弘的地位也将岌岌可危。看上官仪的简历,有一段很刺眼的话:"首先,我咨询了王臣,两个王辅生都忠于王子。"李忠是李治的长子,孙昌戊己和刘实是太子。武则天当了皇后,因为她想立自己的儿子,而李忠被废了。后来,因为她在封地不诚实,她被废除为庶人,并被囚禁在贵州。现在在他家工作的上官仪成功了。从表面上看,他仍然很强大,那么他会寻求建立李忠吗?

想到这里,李志不禁汗流浃背。皇帝患心脑血管疾病已经好几年了,一直无法康复。每当他的眼睛看不见任何东西时,他就感到非常痛苦。虽然出身皇族,享受着当时一流的医疗条件,但他还是能切身体会到生命在慢性病面前是多么的脆弱。于是,李治想到了太子李弘。为了让李洪尽快成熟,早在去年十月,他就已经让李洪监国了。"每隔五天,王子被召集到城门视察,看看各部门在做什么,所有的小事都由王子决定"当李红只有十一岁的时候,她就开始锻炼身体,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楚军。

但毕竟他还年轻。如果有一天皇帝病情失控,病入膏肓,无法治理甚至去世,太子真的能顺利登基吗?朝中支持他的势力明显处于劣势!上官仪会做什么吗?

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定,李治决定排除隐患,杀死李忠和上官仪。再加上那个王辅生,王辅生是个太监,天天和政敌们在宫里。他们怎么能心安理得?于是他指示许弹劾奏章,而得到消息,立即诬告他们谋反。他的命运与皇后和王子息息相关。如果废了太子和皇后,他也难逃被清洗的命运。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他必须参与上官仪的书,即使他和囚禁在前州的废太子也不太可能真的造反。

在这次政治事件中,上官仪远远不是一个人。与他关系较好的刘相道被免去丞相之职,任命为司仪。在此之前,刘向道曾祭奠李治,帮助他铲除李义府。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似乎看透了官场。"本性谨慎,身居丞相,深感忧虑"整天提心吊胆的,怕哪天轮到我倒霉。为此,刘多次要求下岗,但李志不答应。这次上官仪出事了,皇帝刚刚降职,考虑到他之前的态度。

上官仪的儿子上官婷芝一起被杀,他的女儿上官婉儿后来成为了李习安的赵蓉。高继孚之子高,与上官仪交好,被贬岭南。此外,还有左素姬、郑钦泰、魏、张锡澄、长崔等朝臣陪同流亡。任建州刺史薛、高郭刺史郭为冀州刺史,正清刺史朱翼深为详秦。我依前陇右散官查学,与仪交朋友,故我也"。

为了打消一些大臣的非分之想,李治决定加强武则天的地位,太子李弘的地位才算稳固。在朝廷上,武则天被允许听政,让他知道所有的政事,无论大事小事。很多人受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观念影响,认为朝鲜女性参政是对皇权的极大挑战。事实上,隋唐时期深受少数民族观念的影响,女性参政并不是必须的。隋文帝时,独孤皇后与隋文帝并称为二圣,夫妻俩经常在一起共商政事。"说到政事,后者和上层往往是和谐的,宫中称为二圣"。所以武则天参政并与皇帝并称二圣是有先例的,符合唐朝的大背景。虽然吴灿听从政治,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由她决定。就像我开头说的,李志的态度还是很挑剔的。

不知不觉,短短五年,从清四年到林德元年,三个宰相倒下,两个被杀,一个被流放,牵连的不止一个。政治斗争的残酷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