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不符合历史?如何看出是虚构的故事?(唐雎不辱使命故事是否真实)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5 09:39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曾经在课本上学过一篇文章叫《唐菊不负使命》。是一篇《战国策》的文章,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会自动把这篇文章当成真实的历史,但实际上这篇文章在很多方面可以说是非常不符合历史的,甚至是虚构的故事。这是怎么回事?《唐剧不负使命》中有多

少内容不符合历史,你又怎么能断定这是虚构的故事?

1.唐剧使命的内容。

前几天翻看小侄子的语文书,发现有一篇文章叫《唐菊[jū]不辱使命》。这篇文章出自《战国策》,应该不是我读书的时候选进教材的。

你以为我在学校的时候没学这篇文章很遗憾吗?不是这样的。我觉得有点悲哀:现在选教材的人都不学历史了吗?即使这样的文章也有"虚构的怀疑"文章,可以选教材?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秦国灭了韩国和魏国后,秦王希望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整个安陵的五百里土地。安陵曾经是魏国的诸侯,自然无力抵抗强大的秦国,但是安陵的国君又不愿意更换封地,于是找了一个叫唐举的人去秦国,希望他能说服秦王回心转意。

唐举哄着秦王,秦王却一副"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你死去的方式。无奈之下,唐炬对秦王说:"你知道专诸,聂政和这些刺客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吗?我告诉你,我生气的时候跟他们一样"然后他站起来,打算用他的剑去刺秦王。

秦王见对方要硬抗,当即表示害怕,于是放弃了用安陵国君代替封地的计划。

2.唐菊的任务有什么问题?

这篇文章有什么问题?问题是逻辑不合理。

秦朝在公元前225年灭了魏。灭魏前,魏都大梁被秦军围困,最后主帅王贲引黄河倒灌,淹大梁数月。安陵国只是方圆大约50里外的一个小国,我还没听说过什么强有力的军事将领。王贲可以随便发兵灭安陵国,那还需要打什么"替换封地"套路?

在秦国灭六国的过程中,除了一直使用"外向而进攻"除了安抚齐国,收买等敌国礼仪之外,没听说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还玩了什么套路。为了一个小小的安陵国,秦国煞费苦心地搞了"替换封地",也导致了秦王被一个所谓的"使节"人身威胁?不管怎么看,你都觉得这个说法不靠谱。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苗先生曾在《战国政策考辨》一书中这样评价这个故事。苗先生认为:"以始皇帝的兵之力,为何要怕安陵,而易用兵五百里?"

另外,唐菊的年龄也是一大漏洞。

早在信陵君盗符救赵的时候,唐举就现身劝说信陵君尊重赵王。但问题是:信陵君盗符救赵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57年。唐菊今年几岁?我们再来看另一个记录,也是出自《战国策》。

魏人有个唐居,已经九十多岁了。他被称为王维。老臣请Xi谈谈秦王的情况,这样士兵们就可以先出去了。"王维又鞠了一躬,就上车送他走了...于是,秦国的赵浩棋派军队去救魏国,魏国恢复了原来的地位。

唐举是什么时候说服秦昭王的?没找到相关记载,秦昭王死于公元前251年。即使唐举死时遇到了秦国的赵浩棋,唐举在公元前251年也已经九十多岁了。也就是说,到公元前225年,如果唐菊还活着,他大概有120岁了!这可信吗?

120岁左右的唐举拔剑吓唬秦始皇,秦始皇居然被吓到了?在唐举之前,最后一个拔剑吓唬秦始皇的人是荆轲。他的命运是什么?被当场击毙。已经被暗杀的秦始皇,怎么会再次单独会见外国使节,然后被他的剑吓到?

如果秦始皇真的那么好欺负,恐怕六国亡命之徒早就把他的脑袋砍了,轮到唐举发大言了?

3.《战国策》的作者

《战国策》的作者是刘向,生于西汉。编纂《汉书秦史》没有问题,但刘向不是一个严肃的历史学家。他还编撰了一本名为《山海经》的书。《山海经》里有很多灵异生物,有很多动物吃了会产生各种奇效。不管是真是假,至少没人把它当历史书看。

了解以上经历后,你觉得刘向的战国政策能有多可信?

不可否认,《唐菊不负使命》这篇文章的措辞的确很美,可以帮助学生增强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审美能力。但最难以释怀的是,在介绍《唐菊不负使命》这篇文章的时候,教材居然称之为"石文川"!

什么是"石文川"?我们熟悉的二十四史和子同治鉴是"石文川"一种。几乎无从谈起的《唐剧不负使命》一文,列为"石文川"真的不怕误导青少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