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闹蝗灾怎么办?西北人当虾米吃东南人却不吃!(闹蝗虫灾是哪一年)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5 08:26

说到古代人是如何应对蝗灾的,其实是有故事可讲的,因为大多数人都觉得古代的蝗灾好像很可怕,其实是非常可怕的,但是仔细想想,好像没有哪个朝代是因为蝗灾而灭亡的,所以其实受苦的是下面的老百姓。那么如果古代发生蝗灾,他们会怎么做呢?让我们和边肖一起

来看看吧。南北其实差别很大!

事实上,中华文明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除了旱、涝、霜、雹,老百姓最怕的可能就是蝗虫了。当这个东西开始制造麻烦时,它势不可挡,在它的路径上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但无论如何,没有哪个朝代是因为蝗虫而灭亡的,因为我们祖先的智慧实在令人钦佩。我们不仅能找到消灭蝗虫的方法,还能把它们变成美味。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写过一篇文章,说干蝗虫可以当虾吃,但东南人不肯吃,而西北人却很喜欢吃——这可能是因为东南沿海地区蝗虫很少,当地人也很少见到大量蝗虫。

范仲淹的文章找不到了,但是清朝康熙年间的陈(字,浙江杭人)曾经写过一本书,里面引用了范仲淹的说法:"暴晒可以代替虾,尽量像抓食物一样抓。为什么不呢?而西北人愿意吃,东南人不愿意吃,水域蝗虫少,所以对所见所闻并不熟悉。"

与晚明著名理学家陈的饮食之道相比较"萨维奇"是:"蝗虫可以和野菜一起煮"。不过明朝人比较富裕,不吃蝗虫。他们通常用蝗虫喂鸭子和猪。崇祯年间,甲午(还记得年羹尧被贬为杭州将军时的民谣吗?皇帝离开三江口,嘉湖是战场的时候,当地人想了一个办法:抓蝗虫喂鸭子,所以当年嘉湖的鸭子很肥,而山民不养鸭,就喂猪。一头20斤的猪吃了蝗虫,十天胖了50多斤。

其实自古以来就有人吃蝗虫。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吃蝗虫,部下怕他们出问题(以为蝗虫是上天派来惩罚百姓的)。李世民回答说:"我只希望它把祸水转移到我一个人身上!怎么会因为怕生病而不敢吃东西呢?"一口一口的狼吞虎咽,大家把皇帝都吃了,大家不要贪,于是大家吃我吃,人吃鸡鸭,蝗虫最后都吃光了——可见吃小龙虾也是一种"优秀传统"。而且为了消灭蝗虫,很多朝代都出台了激励措施。比如一桶大蝗虫可以跟政府换一桶精米,小蝗虫也可以换一桶糙米。抓蝗虫的收入比种地还多。当然,这必须是富强的唐朝。如果是在宋末清末,那老百姓只能自认倒霉了。

李时珍在唐德宗的第一年,把蝗虫蒸熟,去掉翅膀和腿,放在太阳下晒干,味道很好。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陈在天津的时候,看到天津人把蝗虫和虫卵都蒸熟了,可以当礼物送给亲戚朋友吃。稍微有点经济头脑的人也可以卖掉换钱。一桶蝗虫可以卖很多钱。很多人像大白菜一样囤积蝗虫。冬天用油盐炒后,就是一顿美餐。而且,这道菜已经到了高雅的阶段:"今天,东部省份济南作为一个经常性的食物,它很受欢迎"。

其实蝗虫再多,也只是可以吃的虫子而已。只是过去的统治者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才使得蝗虫猖獗。那时候,太多无知的人认为蝗虫是"上帝的惩罚"不敢抓也不敢吃。如果放在现在,不要说大蝗虫,就算是小蚱蜢,也是穿成串,用来装啤酒的,而60、70后的人可能大多都吃过蝗虫,确实很好吃,但离被当成保护动物吃掉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