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钱币的演变是怎样的?从秦两半到开元通宝(古代钱币都有哪些通宝)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5 03:13

古代最早的硬币是由贝类制成的。直到商周时期,货币才改为实物货币,之后逐渐发展为金属货币。秦灭六国统一后,秦始皇下令将秦币作为国家货币,称为"秦的两半"。秦半良外形圆润,中间有一个方孔,没有太多复杂的轮廓。此后,每个朝代都会创造自己的专属货币

,如汉代的五铢,唐代的开元鲍彤,宋代的天生元宝。先说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币。让我们来看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随即颁布法令,天下大同。

在实施"书籍和汽车在同一条轨道上"与此同时,经济统一也在悄悄进行。最初只在秦国境内流传"秦的两半"铜币已经成为全国流通的货币。

"秦的两半"确切的名称应该是"秦半良"。秦制实行二十四进制,二十四铢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一两约为15.6克,所以"秦的两半"每枚铜币重12铢,约为现代的8克。

"秦的两半"铜钱推广的意义在于为后人树立了赚钱的榜样。过了两千年,到了清朝,铜钱的形状还是圆方孔。

At "秦的两半"铜钱全国流通之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众多,钱币发行比较混乱,都是国家或地区发行。其中,楚国的蚁币(鬼脸币),赵岩流行的铲币,齐鲁流行的刀币,当然还有秦、魏流行的方孔币。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金融体系和汇率。虽然这些形态各异的货币只在原产地流行,但在远离原产地的地方仍然可以使用,而且由于原产地的实力,其购买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为什么不同国家的货币可以在其他国家使用?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货币的定价方式与现代有着根本的不同——铜钱的重量是面值,也就是纪律性重。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王会文是十九年出生的,第二年年初开始赚钱"一件事指的是"半梁"钱。由于生产力落后,秦没有铸币。商鞅变法将魏国通行的货币引入秦国,这是秦国使用货币的开端。

秦国的货币大致有一两钱、半两钱、两两钱、十二铢、半两钱等。"记录中提到的;二"、"类固醇"、"泰铢"都是秦制的度量衡。

汉承秦制,方孔钱仍用于造钱。在汉初,"秦的两半"它仍然是市场上流通的主要货币,但其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

首先,由于多年的战争。秦的两半"越来越少,数量不足,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二是秦两半钱面额过大,不利于小额交易。

汉初国力尚处于恢复阶段,政府无力组织大规模的铸币活动,只好对铸币采取放任态度,允许民间铸币。《汉书食货志》中的记载"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令百姓铸荚钱。"

汉朝政府打开了铸造硬币的大门。有一段时间市面上流通的钱币很多,有政府铸币,有诸侯铸币,有民间铸币,包括还没有完全退出市场的秦两半。世界上多种货币并存,一片混乱。

由于政府在铸币政策中只规定了硬币的面额(重量),其余包括铜矿开采、冶炼、铸造等都交给铜币铸造者处理,所以那些价值不足的铜币就成了市场上的弃儿。足重、质量好的铜钱在市场上更受欢迎,秦两半因重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混乱的局面也结束了。

这场货币战争的赢家是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两人都因为封地的铜山而产出了质量更好的铜钱,也因为铸币业的发展而致富。

汉高祖、文帝、景帝三个朝代都奉行货币自由政策。这种情况在现代看来不可思议,但在汉初收到了奇效。经过春秋战国秦汉之争,萧条的经济在四五十年间恢复甚至繁荣起来。

私钱没有引起通货膨胀,反而促进了经济发展,都是因为汉代货币的铜本位。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铜矿开采、冶炼和铜币铸造的产量都是有限的,即使当时所有铸币厂都满负荷运转,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还有大量的铜材用作礼器和家用电器。所以铜币在汉初三朝一直有较大的市场缺口。自由货币政策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末年。

汉朝疆域太大,统治者未能掌控全局。汉初把铸币权交给地方和个人只是权宜之计。经历过"文景之治"之后汉朝国力强盛,汉景帝开始收紧民间钱币。

景帝借口处死大夫邓通,吴王刘弼因叛乱而丧国,两个主要竞争对手被斩首,也是迟早的事。

汉武帝登基后不久,改变了祖先的亲亲相隐政策,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很快耗尽了汉初积累的财富。传统的赋税无法满足养官和对外战争的需要,汉武帝自然把目光投向了造币这个发展最快的行当。

汉武帝的功绩就不用细说了,但他在货币政策上给后世树立了一个很坏的榜样。因为政府机构推动了货币的发行,所以政府有能力通过滥发货币来制造通货膨胀,从人民中筹集财富。

不懂经济规律的汉武帝随意发行货币,目的是为了敛财。一方面,他发行皮革硬币和白金硬币。这两种礼仪货币面值巨大,但并不在市场上流通,只是为了掠夺贵族的财富。另一方面,发行了三铢。这枚小小的铜币标着三铢,却被当作五铢使用,变相地让原本民间流通的铜币贬值,民间财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政府手中。

混乱的货币让各行各业苦不堪言,汉武帝的货币政策在当时备受争议。后来的皇帝都充分意识到垄断铸币权对国家统治的好处,但更愿意赞扬汉武帝在货币政策上的作为。

汉武帝认识到自己在货币政策上的失误,为了稳定混乱的货币市场,他铸造了新的"五铢"。规定这种五铢钱只允许在上林苑铸造,民间私铸铜钱严厉打击。至此,汉武帝终于完成了国家完全垄断货币发行的进程。

五铢钱从汉武帝开始发行到唐朝开国废除,流通了720年。替换五铢影响很大"开元鲍彤"。唐高祖发行的这枚铜币与以前的货币有着根本的不同。虽然采用同样的形式,但取消了五铢为本位的货币制度,规定每枚铜钱为一便士,每十便士为一便士,一千便士重六斤四两。开元鲍彤是唐代流通时间最长的铜币。

开元鲍彤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改革了传统的货币制度,还在于终结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进制计算方法,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为以后白银货币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因为唐玄宗用"开元"对于年号,所以很多人认为开元鲍彤是年号钱。其实不是,因为年钱直到宋代才开始流行。

以年号铸造铜钱虽然在宋代以前偶有出现,但并未形成体系。直到宋太宗,它才作为一个系统被保存下来。自北宋以来,几乎每一次年号变更都有新币铸造。

因为失去了北境,铜材来源大大减少,南宋铜钱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铁硬币曾经很流行。但铁硬币重量大、价值低的特点并不受市场欢迎,纸币的出现和白银的货币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中国古代没有成熟的金融理论,统治者对经济规律一无所知。发行货币成了空手套白狼的生意,统治者愿意用这种手段来膨胀民间财富。

在王朝初期,统治者在发行货币方面相对克制和谨慎。随着官僚集团的日益壮大,统治者不得不采取通货膨胀来缓解财政压力,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为了维持王朝的稳定,通货膨胀最终成为王朝崩溃的加速器。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