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是怎么死的?真是被司马懿害死的吗?(三国演义司马懿害死张郃后续)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4 18:26

三国时曹魏大将张合,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派马谡镇守街亭。谁也没想到,他会把军营安排在山上,而张合却是曹魏派来攻打马谡的。在《三国志》中,张合是一位战术灵活的将军,但这样的将军最后却死于伏击,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什么样的埋伏,张合竟然没

看出来?他的死真的那么简单吗?

曹魏五将之一的张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驻守街亭的马谡被他打败,街亭失陷,迫使诸葛亮退兵。《三国演义》中的陈寿;化聪明为名字"形容张合,说明张合是一个聪明的将军,战术灵活,审时度势。

虽然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将军"裹在一匹马上"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像张合这样英明的将军,就这样死了,总感觉没那么简单。

"九年,梁回祁山,木牛流马,粮草尽退军中。他和魏国的将军张合打仗,把他打死了。"——《三国志·舒舒与丞相传》

回顾街亭之战,张合放弃追击,只是因为王平担心被马谡率领的蜀军打得抱头鼠窜。这么谨慎的人怎么会这么简单就被蹲死了?关于张合是怎么死的,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张合被司马懿逼着去追诸葛亮,一说是张合逼着司马懿让他去追诸葛亮。

张合是主动还是无意去追诸葛亮?

两个相互矛盾的记载表明,张合的死可能不简单。第一种说法,司马懿逼张合追诸葛亮,是在《魏略》中发现的。诸葛亮退兵,司马懿命张合追击。张合认为,如果不给人生路,敌人就会拼命撤退。不如让诸葛亮退兵,反对追击。

结果司马懿不听,执意出兵。张合除了追求他别无选择。果然在撤退过程中抢占了有利地形,被张合率领的魏军打成了埋伏,弓弩齐发,大败魏军,也重创了张合。战后,张合因伤势过重不久就去世了。

第二种说法出自《汉书·晋春秋》。司马懿西征时一直处于守势,直到诸葛亮退兵,因为多次被诸葛亮击败。张合不满司马懿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胆小行为,于是在诸葛亮退兵时,坚持率军追击,最后死于伏击。

这两种记录都有其合理性。张合一生在街亭之战中谨小慎微,但并没有追求胜利,杀光他们,这符合《魏略》中的记载。五丈原之战,司马懿也拒绝与诸葛亮作战,在耗尽蜀汉的军粮后,迫使诸葛亮自行撤军,这符合《汉书·晋春秋》的记载。

这两个矛盾的记录哪个是正确的?这就是两个记录的共同点,司马懿和张合不同意。

他们为什么不同意?

早在曹败于官渡之战之前,曹魏旧将张合就已名满天下。袁绍打败公孙瓒就是他。曹操投降后,随着曹操北上作战,攻克乌桓,打败马超,投降张鲁,屡立战功。就连刘备也很怕他。

面对黄率军出山屠夏,刘备很不满,说:"当你是最棒的,这有什么邪恶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要杀张合,杀夏有什么用?

夏死后,西线的提拔张合为统帅,张合挡住了的进攻,直到曹操带路相助。诸葛亮第二次北伐,魏明帝曹睿问张合,张合估算了一下蜀军的粮草,从容答道:"等到援军赶到的时候,诸葛亮已经粮草尽退。"事情果然如他所料。

但曹真死后,张合是西线战场最高军衔,理论上张合可以直接接任。然而,魏明帝把司马懿从淮南调来,提拔他为曹魏西线总司令。

论资历论功绩,张合比司马懿差在哪里?但是司马懿因为和皇室关系密切,倒了空。这里就种下了两人不和的因素。司马懿上台后,他们的军事计划也有所不同。张合提议分兵驻守雍、桓,司马懿不同意,主张偷袭麋鹿。

但从随后的上官之战来看,司马懿率军前往岐山支援的决定并未能夺取蜀军主力,但诸葛亮却成功攻下上官,匆匆回国击败中伏。这场战争绝不像晋书上写的那样。司马懿在这场战争中打退了诸葛亮。否则被打退的诸葛亮还能收粮草,显然是不合理的。

虽然司马懿的消耗战把诸葛亮拖死了,但是认为这是司马懿的战术就错了。司马懿真正擅长的是远征奇袭,出其不意的闪电战,拿下孟达,破公孙渊,破王萍陵。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司马懿第一次见到诸葛亮。在此之前,他对诸葛亮的了解有限,不知道自己擅长的远距离奇袭对诸葛亮无效,自然就采用了自己擅长的战术。

打了一个钉子,司马懿才吸取教训,知道自己在正面交锋中是打不过诸葛亮的。虽然诸葛亮最终退出了军队,但从整体上看,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在占优势的情况下接连做出错误的对策,避战的被动策略也引起了别人的非议。

相对张合战前的对策和战后反对追击的论调都是正确的,但张合明显不顾司马懿的面子,总是直言不讳。这不是凸显了教练的无能吗?

从司马懿的角度来看,张合是优秀的,但要想掌握曹魏的兵权,就必须排除张合。张合长期跑西线,资历和声望都比他在曹魏高。如果不设法打压张合,司马懿在曹魏西线战场也不过是空头统帅而已。

这也是他通过人的压力逼迫张合追求诸葛亮的原因。胜了当然是司马懿的英明决策,败了就是主公会勇,有勇无谋。只是这个成绩超出了司马懿的预期。不仅战败,张合也因重伤而死。从此曹魏无人能在军事上制衡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