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父子治水是真实存在的还是神话?(大禹和他父亲治水的区别)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4 11:26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的成功和巨大成就奠定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大禹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那么大禹治水的故事是真实故事还是神话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虽然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我国各种文献

中都可以找到,但大禹建立的夏朝在我国史学界和考古界都没有得到证实,大禹治水的故事也被怀疑为神话传说,这就更加怀疑大禹人物的存在,否定了他的真实身份。

虽然史料中明确记载大禹的父亲以拦洪的方式治理洪水,但九年未果;大禹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治理洪水,采用疏浚河道的方法。最后,他成功地控制了洪水,赢得了各地氏族和部落的支持,中国的土地成为了一个统一的王朝。

不仅普通人对大禹父亲拦河治水失败,大禹疏浚河道治水成功感到困惑。我相信历史学家和专业学者都会感到困惑。大禹的父亲枪怎么可能靠堵而治不了九年的洪水?这难道不违背自然规律和基本常识吗?鲧的方法如何才能得到先贤姚棣和四月长老的认可和百姓的认同,齐心协力拦河止洪?大禹父子治水的故事是否只是神话传说,缺乏合理性和事实依据?

如果是这样的话,夏朝的历史就被否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不被确认了,中华文明的使者地位也就被否定了,中国文献的真实性也就被否定了。当然,事实并非如此。虽然中国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不能证实夏朝的存在,但大禹的故事和夏朝的历史地位是不容怀疑和否认的。

大禹治水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大禹治水的真实性更加扑朔迷离。在黄河中上游,河水穿梭在崇山峻岭和黄土高坡之间。河道在几亿年前就已经定型,人力资源无法改变。在黄河下游,自然降水不可能在黄河下游形成洪水;黄河的水源基本上来自青藏高原的高山融水,携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进入海洋,一去不返"古代不需要治理,也没有治理的能力。华北平原基本上是由黄河泥沙淤积而成,其泥沙完全被黄河挟带,已经是一种自然状态,这真的不是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所能控制的。

那么真正的大禹父子治水在哪里呢?为什么大禹父子以疏水阻水,得到了尧舜的支持和百姓的拥护?

清代嘉庆怀远县志中有记载:"旧县志:淮河位于县城东南二里。它起源于河南的摇篮,始于桐柏山。书上说跟着它走。它向东行数百里至京山,再至淮浦入海。水过云:淮水出荆左,绕道入涡,脚下高水是祸。余凿(凿)荆土尔山峡,使淮出之,水为安流。凿(凿)中有遗物,冬月可见。"。

《怀远县志》中明确记载,大禹在净土山与土尔山之间疏浚淮河水道之前,淮河流向京山以东,但因被净土山阻挡而被迫绕道至京山脚下,后流入东海。但是,因为净土山的阻挡,"山脚下的高水位是一场灾难"于是尧舜命大禹的父亲鲧治理净土地区的水患。

淮河水位的抬高,必然会淹没淮河上游的大片良田,威胁淮河上游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京山北麓是一片广阔的淮北平原,地势低洼平坦。淮河水位不断上升,势必给淮北平原的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更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鲧治理淮河洪水的唯一选择就是在土山西麓和北麓筑坝,以阻挡荆山西麓高水位的淮河水北流。在淮河北岸修筑长堤高坝阻挡淮河北流,无疑是一项浩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得到尧舜认可和淮河北岸人民拥护的治水措施。所以通过拦河筑坝,阻止水入侵淮河以北,也是合理的,非常正确的。具体如下图所示:

虽然枪的治水措施是合理正确的,但是淮河上游的水受降水的影响,大坝的高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控制上游来水。一旦溃坝,对淮河北岸的威胁更大。所以京山地区治理淮河的措施,靠堵是彻底失败了,用了九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从大规模的治淮京图地区水利工程中吸取了治淮失败的经验。同时采取了分流措施。京山以西新建了一条淮河,将淮河和涡河的水分流,避免了只堵不建坝,实现了对土山地区淮河上下游洪水的控制,基本上避免了淮河两岸人民在汛期长期遭受的苦难。

因此,大禹之父鲧对荆楚地区的淮河水患进行阻断式治理,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合理的,得到了尧帝和四月长老的支持。《枪》虽然最终没有解决净土淮河上下游的水患,但却为大禹以疏治法治理净土地区的水患提供了经验和反思。虽然"通过失败来毁灭氏族"这是使命的耻辱,但它在一个宗族的帮助下,为治理危及整个淮河流域的洪水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也许这是"怀远"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