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立军令状是怎么立的?没完成军令状一定会被杀么?(古代军队有没有斩立决)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3 15:39

我们肯定都听说过履行军令的书面承诺。到现在,有些公司的员工会给自己立下军令状,这是激发人的潜能的一种方式,但是不这样做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在现代,不履行军令要求不会杀你,但在古代,人头落地。然而,也有一些例外。总的来说,还是要看具体情况和人

。比如关羽和马季都立过军令状,结果却大相径庭。

关羽率华容道截击曹操任务时立下军令状,马谡在街亭防守任务时也立下军令状。这些书面承诺的情节都是三国演义里才出现的情节,所以只能根据演义来分析原因。

对于马谡和关羽来说,两人都不可能用同样的一纸军令状完成任务,事后的惩罚也不一样。刘家藩人认为原因如下:

第一,总体影响:

赤壁之战曹操败于一场大火。这时候不杀曹操,而是让曹操继续牵制孙权,然后刘备迅速把荆州和南郡据为己有,建立势力基础,才是刘备一方的最大利益所在。所以诸葛亮已经决定让曹操提前跟刘备走,交给关羽。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正好符合诸葛亮这个计划的目标。怎么才能严惩他?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国的决战,这次失利导致了这次北伐的失败。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下祁山来看,第一次北伐才是真正的北伐,随后的五次都是以攻为守,所以马谡的失误让蜀国没有机会逐鹿中原,对于大局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不可原谅。

第二,关羽和马谡的地位不同:

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是资深企业家。他比诸葛亮更有资格。对于这样一个有实力有威望的老将,惩罚通常是非常谨慎的,尤其是当时刘备势单力薄,没有土地,人才严重缺乏。杀了关羽会失去民心,队伍承受不了。

队伍管理一定要因地制宜,严格执法的教条主义是不行的。此时刘备的队伍小而简单,必须人治和法治。执法是为公众服务的,不是以自毁长城为代价的。

马谡是蜀中荆州派后起之秀,在蜀中投奔,后期受到重用。临终前,刘备告诉诸葛亮,马谡的话冠冕堂皇,不能任用,但诸葛亮不顾一切期望,让他参军,算是入了管理层。当时赵云、魏延等人的资历都比马谡高,而在先锋人选上,经验丰富的魏延、吴懿是比马谡更合适的人选。

可以说马苏是一个没有基础,威望不足的人。杀了他不会导致团队混乱。

三、老板的态度:

赤壁之战和诸葛亮只是军事顾问,暂时行使指挥权,绝对不是大佬。任何重要的决定都应该征求刘备的意见。当时刘备的意见如下:"昨天我们三个宣誓的时候,发誓生死与共。云畅今日虽犯法,却不忍违前盟。如果你看对了记得,你会弥补的。"老板说"发誓生死与共"现在,你要把关羽逼死。这是让老大一起死吗?这是为了夺权吗?

其实,就算关羽真的给队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诸葛亮也不会杀关羽,最多会参考曹操对他错误的惩罚,也就是剪了他的头发,换了他的脑袋。

第一次北伐时,刘禅是君主,但诸葛亮是实际统治者,掌握着军事内政和人事的大权,尤其是行军时,他的士兵可以生死与共。马谡街亭的失败,诸葛亮也有责任,马谡和他一样也是荆州出身。如果他不严惩马苏,益州派会怎么想?先主临终之际,预见马谡不能大用。这时马谡证明了自己是如此,诸葛亮只好从宽处理。他想做什么?

此时的蜀国已经不同于赤壁之战中刘备的势力,已经是与益州、汉中并驾齐驱的庞大势力,兵力会多且广。要严格执法,尤其是在目前北伐失利,几十万大军倒戈相向的情况下,对主要责任者是一种惩罚。"如果你不知道正确的军法,你怎么为公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