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三不孝&;指的究竟是哪些?(古人的智慧)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3 04:39

自古以来,孝道一直被人们推崇和重视,包括现在的社会,家里的长辈,学校的老师都会教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我们经常可以在影视剧或者书中看到一句话,讲的是孝道需要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但是,除了没什么了不起,我们基本不会多说,所以知道的人很少。

那么,除了"没有皇后"这一条,和哪两条会被认为是不孝

《孟子·离娄》中有三个不孝的故事,是孟子评价舜的婚姻时说的。即不能侍奉亲人是不孝(孝敬养父母,照顾家人);不能侍奉君主(恪守本分,忠君行事)是两不孝;不能站在大街上做一个贤良君子是三不孝。

汉代儒生赵琪所著的《十三经》注释孟子的话说:"礼中不孝者有三,即顺、不义、不孝;穷养老人,不做官,不孝;不结婚不生子,就永远不祭祖,就是不孝。"

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一味顺从,看到父母有过错而不去劝导,使其陷入不义,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寒,父母年迈,却不去做官吃俸禄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结婚生子,断绝后代,是第三种不孝。

因为斩断后代是最大的不孝之责,通情达理的君子为了不死,娶个老婆不告诉父母也无可厚非,就像告诉父母一样。

古代有三大不孝之举。

"意屈阿从,困于不义,不孝也。"就是一味的顺从,看到父母有错不去劝,是一种不孝。

《孝经》第十五篇,曾子说:"如果丈夫善良恭敬,亲戚有名气,那么就会嗅到生活的气息。敢要求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算不算孝顺?"孔子说:"这是什么?这是什么?过去,天子有七个争权夺利的大臣。虽然没有办法,但并没有失去它的世界。有五个王子争夺大臣。虽然没有办法,但是他们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国家。大夫有三争臣,虽无道,不输家。读书人若有朋友,绝不会留下你的名字;如果父亲有一个儿子,他将不会陷入不公正。所以,冤屈之时,子不能与父争,臣不能与君争,所以冤屈之时,争之。从父之命,如何能尽孝!"

其中孔子的弟子曾参问孔子:"子女盲目服从父母的命令,这能叫孝顺吗"?孔子答道:"这是什么!这是什么!父母不公正的时候,要委婉的指出来。如果父母有错,一味听从父亲的命令,怎么能叫孝顺?"从《孝经》中孔子与弟子曾参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赵琪对孟子不孝行为的分析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

"穷养老人,不为吕氏,也是不孝。"家境贫寒,父母年迈,却不做官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孝经》第六章庶人用天道,分地之利,节用养父母,这就是庶人的孝道。因此,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止境,而少受者,则一无所有。古代学生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当官,但赵琪为什么说自己不当官呢?这应该是孔子大力提倡的"在贫穷中快乐"相关。但即便如此,为了服务父母,我们也必须做到。孔子也说过,天帝无论如何都要孝顺老百姓。

"不结婚不生子,就永远不祭祖,就是不孝。"不结婚生子,断绝后代,是第三种不孝。

对于第三条,很多人认为是封建社会给人戴上的枷锁。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不结婚生子,这个社会还能继续吗?我们不排除在古代,因为生产力水平低,国家需要更多的人去劳动和战斗。但这在不经意间符合自然规律。孔子非常精通《易经》。人更圣,天下三古。《易经》是一本揭示宇宙自然规律的书。孔子赞美《易经》,写了《易经》,成为后世必读之书。结婚生子是自然规律,任何违背自然的事情都不应该。正因为如此,孟子可能会说,无后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