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战斗冲锋时如何保证后面的人不会射杀前面的队友?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3 02:52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反映历史战争的电影,采用人海战术作战,成千上万的士兵在网上冲锋陷阵,边冲边退。那么像这样的疯狂冲锋怎么保证后面的人不会撞到前面的队友呢?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边肖只想说:我完全想多了。因为在真正的战争中,永远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场景。

有千军万马冲锋的情况,但是基本上敌人被消灭或者逃跑了,进攻方就会冲锋。即便如此,冲锋一般以3-5人或一个班为单位,单位之间会有几十、几百米甚至更远的距离,这样大家才不会挤在一起,被当成活靶子。所以,不存在后面的人会打前面的同志。

而且,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因为自从马克西姆机枪出现以后,基本上就没有发生过战争"人群战术"是的。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抗美援朝,志愿军以海战术取胜。长期以来,人海战术似乎是我军的一个标志,这归功于影视剧的深刻影响,影视要兼顾视觉刺激,所以战争中人们挤在一起冲锋陷阵。其实这种"人群战术"实战中很难看到。

什么是人海战术?电视剧和电影都是这样拍的:指挥官一声令下,成千上万的士兵不顾一切地冲向炮口,嘴里大声呼喊,一排排士兵倒在敌人的枪口下,用身体消耗敌人的子弹,最终突破敌人的防线。

但在真正的战争中,只有在敌人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样的冲锋场面。在敌我悬殊不大的时候,这样的所谓"人群战术"去充电。战争年代,能成为指挥官的都没那么傻,所以放志愿军的"人群战术"嘴上说的,不是蠢就是别有用心。我军从未使用过"人群战术"不仅是我军,任何国家都不会这么打。

军队在真实战场上是如何作战的?比如进攻方300人,防守方50人,防守方会根据具体地形来安排兵力。比如50人(5个班左右),前沿阵地2个班,左翼1个班,右翼1个班,后备支援1个班。300人对50人,进攻方是防守方的6倍。那300个人能用"人群战术"冲到后卫的前沿位置?恐怕只有傻子才会这么玩。

实战中,进攻方可能是这样打:300人(30个班左右),4个班进攻正面阵地,2个班进攻左翼,2个班进攻右翼,2个班绕过左翼的左翼,2个班绕过右翼的右翼,剩下的8个班作为后备支援。这样进攻方就会以扇形的位置包围防守方,防守方如果担心被围,就会调动剩余的兵力冲向自己的左右两翼进行支援。那么这个时候进攻方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调动兵力包围对方,另一种是把剩余兵力全部调去正面进攻,让防守方疲于应对。这只是一场几百人的小规模战斗。如果是几万或者几十万的大战役,会更复杂,考虑的因素会更多。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几万、几十万人的大型战役往往绵延数百公里,有时一战长达数年的原因。如果我们遵循"人群战术",把所有的部队都集中起来打,互相冲锋陷阵,别说几万人,就是给你几十万人一天就能擦亮。

我们看某一场战役,动不动就有几十万、几百万人,以为几十万人聚集在有限的地方互相厮杀,其实不是这样。在实战中,这几十万人会分解成一个团,一个军,一个师,一个团营,直到最后分解成一个班。表面上看是几十万人的大战役。其实最后的结果就是无数以班级为单位的小战斗,甚至小到只有2-3个人。所以几百上千公里的大战役就这样拉长了。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淮海战役(又称徐邦之战)。整个战场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河南商丘,北至山东枣庄,南至安徽淮河两岸,方圆打了几百公里。双方总兵力150多万,分解到每个市、县、镇和一些战略要地。事实上,每场战斗的战斗人员都很少,战争根本不算什么"人群战术"是的。

如果你找一些抗日战争或者抗美援朝战争,甚至看看越南反攻和两山战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你会发现,基本上战斗都是轮班进行的,不同的是每个轮班的距离有多远,有的可能是几十米,几百米,有的可能是几公里,几十公里。

让我们回到原来的问题:在人海战术中冲锋时,如何保证后面的人不会撞到前面的人?本身也是个伪命题,因为从全能热兵器时代开始,就没有所谓的"人群战术"好吧,就算有冲锋,也只是在敌人被消灭或者追击的时候才会发生。如果是这样,就没必要怕打中前面的同志,因为后面的人只会跟着,根本不会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