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国其他国家不效仿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代价是什么?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3 02:13

事实上,秦国真正受益于商鞅变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实施商鞅变法的成本也很高,既动了王室的奶酪,又为百姓打开了一扇权贵之门。所以秦想继续进行商鞅变法,把商鞅处死。至于其他国家,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政策,要看执行的效率和最后的结果是否令人满意。

然而,秦为变法的成功付出了很多。直到秦始皇那一代才看到成果,终于第一次统一了六国。

战国初期,秦国在经济、文化、军事制度等方面还比较弱小落后,以至于被东方诸侯视为戎狄。战国初期,秦常被魏吊死。最惨的一次,是吴起前389年,5万没有战功的人,500辆战车,3000骑兵,打败了秦军50万,夺取了秦国西边的土地。

秦孝公继位后,痛定思痛,利用商鞅变法。开楼立郡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奖励耕作"、"打个洞"新政策驱使秦人用仇人首级换取名利,从而刺激秦人的战争欲望。此后,秦军出关征战天下,鲜有败绩。于是,东方诸侯畏秦为虎,都称为虎狼之师。

然后,秦国因为商鞅变法而强大,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并不保密。秦国其他诸侯为什么不效仿商鞅变法?

第一,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盈利一个洞,奖励耕战"。而这种改革措施只适合秦国这样一个社会结构简单,经济单一的国家。而魏、齐、朝鲜等诸侯国的手工业、商业极为繁荣,其改革的方向不可能"打个洞"。比如"打个洞"他的思想最早见于管仲的《管子储蓄》,他在书中写道:谁得益于一孔,其国无敌;离开第二洞的人不会被打败;打三孔者,不能出兵;离开四个洞的人都会死"。

但是,管仲的改革措施是通过一系列"货币积累"手段,为了达到富裕强兵的目的,甚至将卖淫业也纳入官方阵营。在管仲的统治下,齐国商业繁荣,人民富裕,在先秦两汉时期齐国也是最富裕的地区。在富裕的地方,谋生的渠道很多,所以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战争的兴趣和依赖。

商鞅利用秦国的贫穷落后来"斩首敌人和名利"联系起来,才激发了秦人对战争的热情。而手工业和商业相对发达的东方诸侯国,却无法切断自己的经脉,实行"打个洞"政策。

其次,效仿商鞅变法会动摇东方诸侯的统治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是以压制宗族势力为代价的,而宗族势力本来就是诸侯国统治的基石,各诸侯国都在寻求两者的平衡。秦代商鞅变法最彻底地压制了宗族势力,极大地加强了君权,但也使宗族势力丧失"君权"变得更加脆弱。秦朝的过早灭亡也与此密切相关。

第三,商鞅变法建立在对外掠夺的基础上。任何变革都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划分,必然会得罪既得利益者,而既得利益者本身往往是实权派,这是变革的最大阻力。就像蛋糕一样,无论怎么分,总有人会不满意。安抚各方的唯一办法就是把蛋糕做大,尽可能让各方都满意。商鞅变法的成功与秦国对外战争的胜利正好互补。如果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以惨败告终,那么商鞅变法自然也就寿终正寝了。

实行变法后,秦国接连取得几场胜利,这也与秦国的地缘优势和对机遇的把握密切相关。秦国是一个四面封锁的国家,易守难攻。就在魏国和齐国争霸的时候,魏国大败,其西线防守是空空。秦国用欺骗的手段打败了魏国,确立了秦国对魏国的军事优势。东方诸侯国是四战之地,一国无超之势,但易被他国围攻,五国伐齐就是例证。所以秦国后来的成功并不足以证明商鞅对秦国的改革优于东方六国。

商鞅变法的另一个弊端是他对掠夺的依赖。它吞并世界的过程就像不断获取资产一样,它的资产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一旦世界统一,情况就会逆转。秦国本身太残暴,与六国有深仇大恨,秦国在东方六国后面。商鞅的措施不适合东方六国的土壤。这样一来,秦国一开始获得的良性资产全部转化为公司的坏账,而秦国帝国却无法再通过战争的手段获得利益。而是烧了帝国的肥肉,去各地策反叛乱。结果连没有起义的秦国和巴蜀之地也被六国起义吞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