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防假钞?古代打假怎么判?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2 11:26

假币不仅出现在现代,在古代就已经有了。但是古代造假的成本比较高,因为钱是真钱,如果是假的也能被识别出来,所以造假几乎没有利润。但是到了宋代,当时的纸币和硬币的材质并不是以白银为主,于是逐渐出现了伪造。宋代政府是如何防止假钞的?伪造的惩罚是非

常严重的。

自宋代纸币出现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假币问题。宋初四川交子私发时,伪造现象已经存在,称为"还有诈骗犯,官司多"。未来,随着饺子的正式发布,打假不会因为政府的干预而停止,反而会越来越严重。在任宗青统治时期,伪造交子使政府"有很多人通过伪造违法,他们想废除它"。南宋初期,还是"诈骗、伪造多,监狱诉讼更复杂"。南宋东南地区的蕙子伪造最为严重,尤其是孝宗、宁宗、李宗三代。

据史料记载,当时伪造纸币的手段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伪造新会议,消灭旧会议,窃取会议的底部"。所谓"伪造新会"大致来说,造假者按照海报的版面重新描摹、雕刻、印刷,然后将伪造的海报投入使用。"消灭旧社会"可能是将旧币的界号或面额进行涂改,然后投入流通的伪造方法。"盗版见面会的底"是印纸币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将社底(未正式发行加盖公章的社底)卖给别人,买社底的人刻上公章盖章后再投入流通。

提高纸币质量,增加伪造难度。针对当时假钞的严重情况,宋廷主要从预防和严惩两个方面来应对。具体措施如下。

提高纸币质量,让造假者难以造假,增加造假成本。比如纸材方面,南宋绍兴年间,"当时(东南)会议纸是从会徽和水池里取的,然后在成都做,然后在临安做"。徽州、池州、成都、临安等地都是当时优质纸张的产地,可见当时朝廷在印制纸币时对纸材的重视。另一个例子是纸币的雕刻。四川交子发行之初就有技术防伪措施:"印中用木人物,户户押字,各有密衔。朱墨犯了一个错误,认为这是私人的。"今天虽然很粗糙简单,但以当时的印刷技术来看,还是能起到一定的防伪作用。后来随着雕刻技术的进步,纸币的防伪技术大大提高。根据袁菲对硬币的注释,每张宋徽宗的钱都印了6张,分为3种颜色。整钱引用的顺序是:最上面写术语,然后是年号、贴纸、字纹印、蓝纹印、红组故事印、年纹印、背面印(分1贯500文),最后写金额。可想而知,如此精致复杂的雕版彩印技术,要人们模仿并不容易。

加强纸币制造和流通过程的管理。宋代纸币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分界问题。旧货币到期,必须换成新货币。这时,官方必须严格鉴别旧币的真伪。南宋时规定,改会时要有内外两次官评。纸币的分界问题是防止伪造的重要管理环节,可以限制纸币的流通。正如南宋的傅园所说,纸币的发行"诱惑之下"有"两个戒律"这是关于界限的。他认为:发行纸币"一个说,“不要用旧的和新的""第四,据说新社会不会设界限"。

严惩造假者,奖励举报人。宋仁宗时期,知县学田、转运使张若谷欲结交四川官友时,作了一个关于伪造赏罚的规定:"民若伪造,许下诺言,付小钱,判犯人死刑,以铜钱业。"在唐太宗熙宁初年,伪造配偶的刑罚相当于伪造公文流放2000里。宁三年(1104年),朝廷扩大了对伪钞行为的处罚范围。除了造假者自己,知道不举报的,使用假钞的都受到了惩罚。到了南宋,对伪造的罪犯处以斩首已成为一种法规,对告密者的奖励也有所增加。为了让禁止伪造纸币的法令家喻户晓,宋廷还在纸币的正面印上了禁止伪造、奖罚等字样。

一方面,处罚逐渐由轻变重,处罚范围逐渐扩大。另一方面,举报人的奖励从500提高到1000。统治者的立法思想是严惩造假者,一方面是为了震慑他们违法,增加他们的犯罪成本;另一方面,加大对内部人员和负责监管的官员的奖惩力度,提高假钞的侦破概率。提高假钞的检出概率,比加大对假钞的打击力度更能震慑造假者。在宋代,禁止伪造、奖励和惩罚的字样被印在纸币的表面,这是最广泛的法律普及活动,总是给那些企图伪造的人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