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曾独领剧坛年为何在乾隆以后走向衰落?(昆曲兴衰)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2 10:26

昆曲,又称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戏曲声腔。从明朝中叶开始,在剧场流行了近300年。但到了乾隆后期,昆曲逐渐衰落。这是什么造成的?也许我们在谈论京剧、昆曲等近代类似的剧种时,总觉得只有老年人还喜欢听,年轻人对这种艺术形式早

已漠不关心。但昆曲毕竟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昆曲中仍然可以找到很多优点供后人学习。

1.昆曲起源于江南文章的锦绣大地。

众所周知,中国幅员辽阔,有的地方物产丰富,有的地方民生浓厚,有的地方文风浓厚。其中,江南的苏州府和松江府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自宋代以来,宿松地区成为公务员的主要产地之一。元朝建立后,"四级系统"南方人地位不高。同时对士子进行打压,包括一官二官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人九儒十丐"下九流"这时候就出现了这个说法。大量文人无法进入政坛,只能享受自己的文学创作。元末,昆曲开始在江苏昆山出现,原名昆山戏。昆曲刚出现的时候,只在宿松地区流传,而且主要是在有钱有势的家庭和士大夫家庭,受众比较少。昆曲真正被人们接受是在明朝中期,大约在嘉靖皇帝和隆庆统治时期。

第二,昆曲在明朝中后期非常流行。

起初昆曲只是清唱剧,后来有了各种管弦乐的伴奏,细如游丝的水磨腔,昆曲开始被大众接受。昆曲出现后,魏良辅、梁晨宇等人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演变,终于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电视剧《明朝1566》中,内阁第一辅严嵩和内阁第二辅徐阶都喜欢听昆曲。总政使陈先生为了讨好严嵩,以20万两白银的高价买了一个昆曲班送给严嵩。除了贵族、士大夫家庭,昆曲在民间剧种中也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浣纱记》《鸿福记》《牡丹亭》等作品在全国都很受欢迎。宋元杂剧只能在专门的勾栏瓦房里表演,与普通人有很大的距离感。昆曲可以在各种场合演出,大大拉近了艺术与观众的距离。明末清初,昆曲进入全盛时期。几乎所有的文人都会唱几段。

第三,清代中期,昆曲开始逐渐衰落。

乾隆皇帝非常喜欢昆曲。逢年过节,宫里有剧团表演昆曲,乾隆皇帝甚至会亲自陪同。但乾隆、嘉庆以后,昆曲开始逐渐衰落。这有很多原因。首先是创新能力不足。经典昆曲基本出现在明末,清代新戏不多。即使是经典剧目,如果反复上演,观众也会产生审美疲劳。据记载,乾隆末年,北京人对昆曲的态度是这样的:"听腻了吴骚闻昆曲,音乐崩散。"可见,由于缺乏创新,观众已经对昆曲产生了厌倦。乾隆六十年后,也就是乾隆末年,北京只有清宁、万和、松手等剧团能演昆曲,能唱昆曲的演员只有18人,能唱昆曲的只有73%。相比之下,其他剧种虽然还不成熟,但已经开始崛起,昆曲的地位正在摇摇欲坠。

第四,文字狱限制了昆曲的进一步发展。

众所周知,清朝是北方渔猎民族建立的政权。清朝入关后,他们很在意自己的出身,虽然很多文人官场都不能"金戈马铁大三关,"而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讽刺清朝。因此,从顺治皇帝在位开始,清朝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文字狱。经过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代皇帝,文字狱的规模越来越大。即使是清朝的高官,如果触犯文字狱,也会受到严惩。比如礼部侍郎(副部长级)沈德潜,因为"就拿朱非的正色来说,异类也是王道"看来,最后还是财产被毁。在严刑峻法的压力下,很多文人根本不敢创作,怕自己"一对心谈浊清"并牵连全家因此,在清朝统治时期,昆曲只出现了《忠义》、《劝善金枝》等作品,并不十分流行,但影响力远不及明朝。

第五,对观众的欣赏基础有要求,这是最大的问题。

昆曲的创作者基本都是官场失意文人。这些人文化水平比较高,在创作作品时,会不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鉴赏的过度精细化往往导致作品中出现生僻难词,极大地限制了观众的鉴赏水平和受众。也就是说,观众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真正理解昆曲歌词的含义。明清时期,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除了那些文人之外,普通人的接受程度都不是很高。清代中后期,有学者从欣赏角度对昆曲进行了批评,认为有些词过于优雅。这一阶段,以徽州四大班为代表的其他剧种开始逐渐兴起。因为歌词简单易懂,打破了纯洁性"才子佳人"其他地方的歌剧市场正在增长。相比之下,传统的昆曲市场开始逐渐萎缩。

第六,地方戏逐渐取代了昆曲的传统地位。

1790年,安徽巡抚为庆祝乾隆八十大寿,推荐三清班等四个徽班进京演出。有一段时间,四大徽班风靡一时,以至于很多其他剧种的演员都去了徽班。久而久之,形成了各种唱腔,主要是黄儿和西皮。清朝道光统治时期,"梨园孩子比安徽多,武孩子少"形势。嘉庆末年,京城各大戏班中,只有季芳会唱昆曲,但为了迎合大众,不得不改变原有的传统。即便如此,仍然存在收入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情况。道光八年,季芳班倒闭,演员不得不进入其他戏剧班谋生。从季芳班的崩溃,另一方面反映了昆曲的逐渐衰落。到了清末,只有一些贵族和文人偶尔客串,系统的昆曲唱腔在北方非常少见。电视剧《走向共和》开头,慈禧太后正在听《园中梦》,仿佛在衬托大清帝国昔日的辉煌和当下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