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和隋朝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为何他们都撑不过第二代(秦朝和隋朝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表格)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01 23:39

秦朝隋朝都统一了分裂的中国,但这两个朝代的寿命都很短,都死在了第二个皇帝手里。我相信你的朋友会很好奇。为什么秦朝和隋朝会有如此相似的经历?在他们灭亡后,出现了一个更强大的王朝,汉朝和唐朝。这些只是巧合吗?如果仔细分析秦与隋的异同,就能发现

其中的奥妙,看似巧合,或许隐藏着某种必然性。

1.秦与隋的相似之处

从大分裂到大团结

秦统一前,由于战国争霸的春秋时期以来周王室的衰弱,中国进入了长达549年以上的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在这漫长的549年间,既是中国最混乱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另一方面,常年战乱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王朝,正式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历史,结束了春秋战争的大分裂。同样,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前,中国历史上还有第二个大分裂时期"十六国与南北朝"。隋文帝退位取代北周政权,结束了大一统的历史。从这一点来看,隋、秦无疑是非常相似的。

为政治打下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书、文、车的方式统一了全国的文字和度量衡,开启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秦始皇的这一举动直接奠定了后世的政治制度。从此,大一统不仅意味着领土的统一,也标志着政治制度的统一和权力的集中。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中央集权从此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政治制度方面,秦完善了三公九臣制度,其中秦通过完善《周法》,设立了宰相、邱、御史三个真正掌权的官员,宰相一职成为"一人在万人以下"朱元璋的存在,废除了明朝宰相一职,标志着秦始皇以来君权与相权之争的结束。

隋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成为权力中心,而掌管不同政务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一直沿用到清朝。明清三省被削弱,是出于中央集权的需要。无论是三公九臣制,还是三省六部制,这两种制度都对秦隋以后的各个朝代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就这些政策而言,秦、隋的官制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奠基作用。

另一方面,秦朝通过统一的方式将郡县之间的官员任免权收归朝廷。废除分封制的好处是,以前分散的权力结构演变成了自上而下的统一模板,从皇帝到朝廷的命令通过层层传播最终传遍全国。秦朝虽然把任免官员的权力集中在朝廷和皇帝手中,但对于如何选官,并没有完善的制度。

从科举制度到科举制度,如何选官从秦到隋经历了大量的思考和改进。最后到了隋朝,因为科举制度的出现,完美弥补了秦以来官员统一任免的一些漏洞,比如容易被贵族家族垄断,最终形成门阀之治。这也是东汉以来的趋势,士绅成了受益者。由于选官制度的不完善,他们以士绅的形式垄断了权力。

科举制度打破了出身贫寒的士人难以从政的现象。经过唐代的完善和成熟,科举制度从宋代开始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官员选拔制度,一直沿用到清代。所以出现了很多差生通过科举制度成为名臣,比如范仲淹、曾国藩。

秦修建长城,隋开凿运河。

秦统一后,为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秦始皇在原赵岩秦长城的基础上大修长城,西起甘肃岷县,东至朝鲜平壤西北的清川河口,初步奠定万里长城的雏形。《史记》描述皇帝勇武贤德,封臣,初一太平。长城的出现有效地阻止了频繁入侵汉族地区的匈奴南下。再加上秦始皇派蒙恬驻军北方三十万,所以秦朝以后北方并没有面临太大的军事威胁。

贾谊《论秦》赞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子不敢俯首称臣。这说明长城的存在和驻军对匈奴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使他们不敢轻易入侵边境。从那时起,长城就成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工程。明代再次大规模重建,到清代终于失去作用。

隋朝还有一个大工程,就是隋朝大运河。东起洛阳,南至惠济,北至卓君(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途经七省市,沟通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这条大运河的贯通对古代水运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运输效率低、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大运河的贯通。

但需要注意的是,隋朝的大运河是在很多朝代开凿的运河基础上贯通的,把它连接成一条畅通的大运河,但即便如此,这条运河也需要几百万人才能贯通。

政治斗争和暴政

隋朝和秦朝灭亡的时候,也很相似。秦二世篡改秦始皇的圣旨,给了傅肃死刑,最终图谋篡位成功。二帝即位后,重用赵高。他终日纵情声色暴虐,最终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秦朝灭亡。

隋朝大体相似。杨光通过一系列阴谋手段,将弟弟杨勇赶下台,骗取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信任,最后封他为太子,最终成功掌权。杨光即位后虽然比秦二世更有政治才能,但他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如攻占吐谷浑、粉碎契丹、征服琉球、征收高句丽等。虽然杨光为隋朝的对外开放和疆域的扩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中后期,他逐渐表现出喜新厌旧的弊端。

连年战乱和宫廷大修造成社会大动荡,人民无法安居乐业,统治的昏庸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和官僚叛乱。虽然杨光与秦二世相比有许多优点,但在后期没有什么区别。两个统一的王朝消失在两个后来的君主手中,从而导致他们都作为二世死去。

灭亡后,有两个最伟大的朝代。

秦朝和隋朝灭亡后最有趣的事情是,它们被中国历史上最有魅力和最强大的两个朝代所取代。秦朝灭亡后,汉朝诞生,从此"汉人"已经成为汉服、汉字、汉字等中国人的一种自我称呼,可见汉朝对中国的影响。隋朝灭亡后,中国历史也迎来了第二个最迷人的朝代,那就是唐朝,有着繁荣的诗歌文化,包容多元的国策,开放的社会环境。唐朝时期,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非常密切。唐人"当时中国人自称"唐人街"其实是指汉人居住的地方。与汉人相比,唐人更加宽容。汉人是一个自称汉人的民族,但唐人比较宽容。其他民族也可以自称唐人,这自然与当时唐朝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十分契合。

综上所述,这就是隋朝和秦朝的大体相似之处。

2.秦与隋的差异

对知识分子的不同态度。

李斯对秦始皇说:在消息的指挥下,他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私知识来讨论。当他进来时,他是不真诚的。临走的时候,他在街上说起这件事。他没有想到主人的名字,他觉得很高。因为当时秦朝刚刚统一,六国的文人贵族对秦始皇相当不满,私下议论很多。李四认为这样对国家不好,于是提拔秦始皇"焚书坑儒"并立下严令,敢讲“诗”和“书”的,弃市场而去,以过去为过去。

可见秦朝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是采取政治强制,不太重视与知识分子的合作。秦朝以后,这种情况只出现在魏晋时期。当时的知识分子对曹操和司马家族不满,所以也遇到了政治压力,就诞生了这一批魏晋名士。儒家的地位在隋代已经确立,包括科举制度等科目,主要是儒家经典。隋朝为了打击士绅和关陇集团,对知识分子厚此薄彼,用之于下层民众。

不同的经济模式秦重农抑商政策非常严厉,因为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就决定"农业战争"中国的基本国策把农民、土地和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人在战时通常是农民和士兵。到了隋朝,这种模式正在慢慢瓦解。到了唐初,出现了募兵制,出现了职业军人。秦朝对商人采取压制的态度,收取高额赋税,而隋朝则放宽了商业政策,当时手工业和商业都比较发达和繁荣。虽然农业仍是主体,但对商业态度的转变无疑表明隋朝在经济模式上比秦朝更加多元化。

不同的治国理念

秦朝在文化上采取了非常高压的政策。秦始皇烧掉了大量秦国以外六国的书籍,也就是除了秦朝的书都烧掉了,只留下了占卜和种树的书。再加上秦朝没有明显的民族文化观念,更多奉行的是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在秦朝并没有得到重用。秦朝信奉的国家价值观是"法治"但不重视文化教育的塑造。法家思想是僵化的法律体系,不能代替文化和教育。

比如李斯向秦始皇建议,我要把那些有几百种语言的文学诗词书籍的人都请来除掉。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明确法规和法律。这说明秦朝的治国理念是偏向于依法治国的,只需要告诉百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文学诗词书籍等意识形态产品则被禁止,可见秦朝对民众思想的控制之严。

隋朝的治国理念是大力弘扬儒学,当时的儒学也被提升到国学的地位。隋文帝说,礼貌是阴阳合璧,无礼是禽兽之心。以礼治国是必须的。可见隋朝的治国理念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所以儒学在隋代兴盛,形成了中州儒雅的格局,汉魏以来只是暂时的。

综上所述,这些就是隋朝和秦朝的大体区别。当然,说到细节,两者肯定有很多不同之处。秦朝的社会构成比较单一,比如艺术领域的音乐、绘画、文学、科技都没有发展起来,文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经济建设也有欠缺,但毕竟是第一个统一的朝代,在政治上为后来的朝代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虽然隋朝和秦朝都是短命的朝代,但从整体上看,隋朝的整体成就明显好于秦朝。两个朝代灭亡的原因基本相同。王朝刚建立的时候,是巩固统治,安歇民生的时候。然而,秦二世和杨光的昏庸统治导致了社会动荡,最终导致了两个王朝的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