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不做全钢的枪矛呢?(古代矛和枪有什么区别)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31 08:26

说到枪,其实你仔细回忆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很多网友都知道手柄是木头做的,所以如果用久了,边肖认为应该是断的,那么为什么古人不选择用呢?之前先来看看这个问题,有兴趣的网友可以一起揭秘一下!

看言情小说,那里的武将也像蝙蝠侠一样用木矛,而且很轻松"

破矛(储旭的战马超)"而且正史中还记载,程为了救裴航燕,被敌方大将长针刺死,但程折断长针,反手刺死敌方大将。可见当时的杆子都是木头做的,在带兵手里很容易断。这时候有人就觉得奇怪了:那些武将高官为什么不造纯钢的矛呢?

仔细分析,这个问题还是挺有道理的。先算一笔账:我们现在常用的铁锹,直径约4 cm,半径0.02 m,那么截面积就是0.001256 m,如果矛长4 m,体积就是0.005024立方米,钢的密度是7800kg/立方米。这样一来,一把2尺高的铁枪(古代没有现在的3.3米,还是按4米算吧),也就是39.1872公斤,80公斤的铁枪,真的不是不能扛,尤其是那些天天吃无公害食品,从不缺肉的将军们。他们的体力比现在的人强多了,尤其是骑着铁枪的马冲刺,比旋转一把100多斤的大刀要省力多了(史料记载明末猛将刘戈的大刀有120斤)。

当然,作为一个将军,他不会用180斤钢做不出纯钢矛。毕竟做纯钢矛比做怪刀便宜。唐朝正规唐军1.5万人的队伍配备了2500把怪刀——这几天正在播放央视纪录片。

既然全钢矛可以携带,可以制作,不怕折断,为什么那些武将却钟情于木杆?我们只能说古代的将军不用全钢矛,既不是因为成本太高,也不是因为太重携带不便,而是因为其他原因。我们必须从三首古诗中找到原因。

第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正要带领轻骑兵追上去,雪落满弓刀。"两军之间的战争并不总是在阳光明媚的季节或秋天进行,尤其是北方战争,往往是顶着风雪进行。想想看,拿着一根不到两分钟就粘在手上的铁棍,连胳膊都冻麻了,僵硬的手掌根本握不住枪杆——当时还没有发明手套,就算有手套,枪也没法用。而木材的导热性差,过一会儿就会变热。

第二句是"直到白色的剑再次被看到,溅着红色的血,当死亡成为一种责任,谁会停下来想名声。"上战场是要见血的,所以很多长枪前面都绑了红缨丝,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减少流到枪杆的血。但是,红缨的作用只是减少,而不是避免,所谓血战,连身上都沾满了鲜血,更别说杀人武器长枪了。木质枪杆上的少量血迹不影响摩擦。士兵还能守住。如果是纯钢的,那就惨了:一根滑不留手的铁枪杆,就是用十倍的力握着,枪片粘在敌人的装甲上,就会双手向前滑,枪(也写成枪码)就冲向它的胸口。

第三句是"每年三百六十天,我都带着武器骑在马上,在战场上度过一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扛着80斤的大铁枪,真累人。而且,在古代,打一架就是一天。用木长枪比用铁长枪好,长枪主要用来刺。重量越轻,速度越快,天下武功。45斤的长枪总是比70斤或者80斤的更灵活。

归根结底,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答案。古代的将军虽然会拿,会用纯钢矛,但也不是傻子。他们之所以用木杆代替钢杆,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战场是拼了命的地方,有大铁枪,要爽,但不能打,因为那无异于自己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