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后建立了哪四大政权?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31 07:39

1644年,李自成进兵京城,朱由检见大势已去,在景山公园自缢身亡。其实这个时候明朝已经在劫难逃了,只是很多官员逃到了南京,然后在南京拥立斧王和朱友松为皇帝,建立了弘光政权。虽然从地图上看,南明很强大,兵力众多,但只要开战,就会溃不成军,毫无

战斗力。除了南明,当时还有三个政权,其中清军最终统一。为什么其他政权打不过清军?

四大政权

1644年3月,李自成入侵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公园自缢,从而结束了传统意义上的明朝。四月,吴三桂放清军入关,李自成大败,退守北京。同年,斧王和朱友松在南京称帝。

此时,中国领土上有四大政权并存。清朝政权在最北部,南明的弘光政权在最南部,中间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此外,还有在四川张建立的大西政权。

过去明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后,明朝在北方的领土基本丧失,但就明朝的实力而言,损失只有一半。

所以,在理想情况下,南明赶走清军,恢复大明江山还是有很大希望的。因为从布局面积来看,南明最大;从部队人数来看,南明人数最多;但从战斗结果来看,南明是最弱的。

但不幸的是,自弘光以来,南明政权陷入了无休止的内斗。各路人马相互牵制,战斗力不如人数不多的清军。南明前后,几个政权一路南逃,不是逃到海上,就是逃到国外,最后难免人死国亡。

弘光政权

明朝南渡后,李自成无法战胜清军,先后失守北京和Xi安,退守湖北。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不愿与李自成正面交锋,为了"峻青这边"名,沿江争夺南明政权,弘光朝廷当然不干,于是马士英被迫紧急调江北四镇数十万人去接应左良玉。

至此,清军也拿出了底气,把军事重心放在了南明身上。1645年3月,多尔衮命令多多南行。

因为南明主力去对付左良玉部队,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 void。史可法在扬州时,虽有杜诗之名,却不能调动四镇之兵。一月中旬,清军攻破徐州,渡过淮河,到达扬州城下。

可惜此时左良玉莫名其妙的死了,他的儿子左梦庚被南明军打败,于是干脆投降了多多。南明40-50万大军混战,清军渔翁得利。

随后,清军渡过长江,克京口镇江。5月15日,大臣们将南京呈献给清朝。5月22日,朱友松被俘,在位仅一年。

其次,唐王朱在福建建立龙吴政权,鲁王朱义海在浙江监国。

弘光政权灭亡后,明朝皇室和大臣的后代继续逃往南方。由于缺乏信息,唐王朱在福建建立了龙吴政权,鲁王朱义海在浙江绍兴宣布监国。此时正巧清军后方发生动乱,一时间无法继续南下。

这是两个小朝廷形成合力、整合力量的好机会。不幸的是,他们不喜欢对方。为了争取正统地位,他们甚至开战。1646年,清军再次南下,两个小朝廷无力抵抗,很快被清军消灭。隆武帝被杀,鲁王逃到海上。

李咏政权

隆帝死后,朱幼郎在广东肇庆宣布建国,但几天后因害怕清军而逃往广西,导致广东民心尽失。此时,隆武帝的弟弟朱昱趁机自立于广州,准备明年改立邵武。不幸的是,在那一天之前,朱昱被清军俘虏并上吊自杀。

胆小的朱幼郎在广西称帝,次年年号为李咏。这时候反清形势出现转机,但不要误会。这个转折点不是新建的李咏朝廷有多强大,而是叛军残余势力的出现挽救了危机。

原来,弘光元年李自成死于九宫山后,部队兵分两路,先后入湘,与当地明军联手抗清。李咏元年,起义军和明军接连获胜,几乎收复了整个湖南。李咏第二年,清军无论如何突然掀起了一个高潮,大批将领回归明朝。李咏政权的版图一度达到东南沿海的七个省和一些岛屿,事情似乎有了转机。

然而,李咏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各派互相攻击。叛军无法取得明军的信任,双方根本无法联合抗敌。李咏四年,清军重新占领湖广,其他新收复的失地也随之丢失。

此后,李咏政权陷入了不死不活的状态。在与清军的相持中,败多于败,大批明军相继倒向清军。在李咏的十年里,孙可望密谋篡位,导致了内讧。李定国带着朱友郎到了云南,次年打败了孙可望。绝望的孙可望向清军投降。

孙可望投降后,明军西南的军事形势几乎完全透明。李咏十二年,吴三桂侵滇,李咏十三年(1659年),朱友郎逃往缅甸,最后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

综上所述,南明政权刚建立的时候,确实很有希望实现复兴,但是当时的明政府还是致力于内斗,甚至制定了所谓的"连路平口"战略是联合清军消灭起义军。

史可法是这个策略的坚定支持者,读到这里真的让我吐了一口老血。没有统一的兵力,拥有数十万兵力的弘光政权无法发挥应有的实力,反而因为相互牵制而很快被清军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