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水淹七军的故事是怎样的?水淹七军是真的吗?(关羽水淹七军是天灾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31 00:52

刘备攻占汉中后,关羽也大受鼓舞,带兵攻占襄阳。曹操派于禁和庞德去阻止关羽。结果关羽水淹七军,最后逃出了禁令和庞德,对中国影响很大。这也是关羽职业生涯中最漂亮的一次胜利。这一次,我给大家讲的是关羽驱七军的故事。事实上,火攻在古代战场上很常见,

水攻尤其少见。毕竟水没有控制好,条件有限。历史上有过几次精彩的水攻。让我们来看看。

小说《演义》中,曹魏首领被禁"于禁将第七军移至樊城北下寨"这个地区的地形是"扣扣河的险关",加上相邻的湘江(即汉江)"今天秋雨连绵,湘江之水必然泛滥"。所以即使没有关羽的水攻策略,本身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关羽利用这一点,将士兵安置在高处,暗中准备竹筏,封锁其他出水口。最后,在湘江泛滥的那一刻,禁军和樊城一起被淹死了。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所表现出来的关羽的谋略还是相当高明的。他成功地利用了于禁对襄樊地理不熟悉的优势,利用水攻,把他率领的荆州兵不擅长的陆战变成了自己擅长的水战。但小说最大的一个漏洞是,汉江作为长江水系最大的支流,位于"绵绵秋雨"在这种情况下,它的径流也相当惊人。因此,人工控制汉江洪水的流向实际上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两军对峙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实施这一计划并不现实。

在历史上,其实七军的泛滥更多的是一种偶然因素。《故宫三国志传》中有记载:"秋天下大雨,汉江泛滥,平地积水数十尺,七军无法等待。"这个说法是在《横海将军卢俊碑文》同期获得的:"且洪水泛滥,樊城被淹,平原十刃,外渎偷越"以及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关羽囿于此城,水漫三尺余,城陷,禁降"的证据。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所谓"被淹没的第七军"其实就是一场普通的天灾,然后被关羽利用,所以才能够破曹军。

可见历史上的七大洪荒之军比较相似"趁你生病,杀了你"形势。那么,言情评书中有计划的水袭真的存在吗?《旧唐书》中有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用水攻的记载。在李世民和刘黑闼的战争中:"唐太宗阻水入营逼之,遣奇兵,断其粮道。黑鲁几次挑战,唐太宗应该不会固执到兵败阵前。黑鹿城粮尽,唐太宗认定要来决战了,就提前支水,说"打小偷那天,我等着小偷破堰。"黑鲁国骑两万步渡水,与官军交战。贼兵大败,水大到黑虏不得过,斩首万余人,溺死数千人。"

因为明水之战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有记载,所以这场战役的可信度还是蛮高的。历史上刘黑闼是隋唐时期的名将,那么他为什么会轻易被李世民的水军打败呢?

首先,这场战役中的关键,明河,也就是现在的明河,其实是一条季节性很明显的河流。所以即使在隋唐时期,秋冬稀少,军队能渡河也不足为奇。而且三月明水之战爆发。此时冰雪虽在融化,但相对降水较少,河岸的存在让刘黑塔感到幸运。

然而,利用水的季节性实际上只是确保实施水攻击的最后一步。其实在此之前,真正让刘黑闼失去判断力的是李世民"派遣奇兵,切断其粮道"战斗的成功。因此,在刘黑闼粮尽粮绝的情况下,实际上无论水情如何,他都必须迅速与李世民决战。使李世民能够实施这一战术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李世民在迫使刘黑闼部队进入绵州城后成功控制了整个周边水域。这使他能够用水攻击敌人。

可见,在历史上,对抗时期利用水攻对付敌人,需要相当高的指挥能力和有利的地形配合。相对而言,利用河流以水攻城要容易得多。利用水攻围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是春秋末期的晋阳之战。

晋阳之战之所以著名,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三派瓜分晋国的前奏,还因为它有一个非常戏剧化的过程。历史上,后来建立了赵国的赵襄子不愿意服从当时在晋国独揽大权的直姚博。于是,直联合韩康子和魏攻打的大本营晋阳。经过三个月的围攻,智决定"分水入城"。

可以说,引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战术,可以迅速摧毁一切维持城市运转的基础设施。同时,在中国古代,由于城墙多为夯土结构,很容易造成城墙坍塌。但相比之下,由于这种战术破坏力太大,往往会给城市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不仅城内大量人员伤亡,整个城市的技能也严重受损。同时,即使洪水退去,也往往会引来一场严重的瘟疫。

这场战役的戏剧性在于,当姚志波发动水上进攻,几乎要攻破晋阳时,赵襄子派张萌去劝说韩康子和魏联合起来反对。两位王子秘密命令士兵"杀了晚上守堤的官员,确保水灌进博军。"因此,原本用来围困晋阳的洪水淹没了姚志波的营地。后来,当的军队陷入混乱时,赵襄子、韩康子和魏率领军队袭击了的军队,而自己也战败身亡。

总的来说,水确实有其潜在的军事价值。因此,即使在现代,改河、炸坝等阻敌手段仍常被视为对付敌人的终极手段。但是,要想利用好水攻,需要非常高的组织指挥能力。不然看多了讲故事的,就会乱上医院,突发奇想"以水代兵"真的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