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皇帝是如何御寒的?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30 23:13

众所周知,故宫是中国古代的皇城,总面积72万平方米。其中分布着70余座琼楼玉宇,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如此宏伟的皇家建筑群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足以让全世界为之惊叹。但是,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住在这么庞大的皇宫里的皇帝、皇后、

妃子们,冬天是怎么保暖的?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

皇宫里的供暖,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早在汉代,未央宫主要靠辣椒取暖

是的,这就是你通常在烹饪炖菜时使用的“胡椒”,甚至女王的卧室也被称为“胡椒室庙"。

当然,如果用辣椒泡脚保暖的话,它根本抵御不了寒冷。皇帝、皇后和小主人早就被刺骨的寒风冻成了冰淇淋...还是胡椒味的。......

花椒如何起到防寒的作用?原来汉代的工匠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花椒特殊的保暖功能,于是将花椒捣成粉末,与泥土混合,成为一种简易的保温涂料。这种保暖方法一直沿用到魏晋,效果很好。

以上都是西汉历史学家刘欣在《西京杂记》中记载的。然而,仅仅依靠辣椒的隔热涂层是远远不够的,文学中所绣的“女王辣椒室庙”,以肉桂为柱,搭起火屏和羽毛帐篷,展现了冬天的温暖。"胡椒室庙遗址

不同朝代的宫殿取暖方式也不尽相同。到了清代的丁琪媛北京,满族人把他们在东北的独特取暖经验带到了紫禁城——地热取暖。

其实早在明朝初年,永乐皇帝命人修建紫禁城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了供暖的问题。

今天我们参观故宫,可以注意到宫殿中轴线上的殿宇和亭台楼阁以及东西六宫的正殿都遵循朝南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

当然,在北方的严冬,仅仅依靠太阳取暖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想坐在屋里看漫天的雪花飘落,呆在暖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那么,什么是温暖呢?总之庙里的地板和炕面都是可以取暖的暖气滴,有点类似于东北过冬的两大法宝:地热和炕。通过下面的暖地结构示意图,可以帮助你了解暖地的基本情况。

据宫廷档案及相关典籍记载,每年十月天气转冷时,宦官在殿外檐廊下的炉门处点燃木炭,然后将点燃的木炭倒入炕口。

点燃的木炭产生热气,沿着火道流向地下,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寺庙里,逐渐加热室内的地砖,使室温升高。

但是,不要以为皇宫取暖用的煤、炭和我们自己家里用的是一样的,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东西。

先说这种煤吧,不过宁夏的太西煤特点是乌黑发亮,一尘不染,无烟无味,被称为“御用煤"。

再说,这木炭,又名“红罗木炭”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美~ ~ ~

这种胡萝卜炭是用顺天府通州、大兴等地的木材制成,然后运到Xi安统一储存。冬天需要烧煤取暖时,由专人运进故宫。现在,在安城门外,还有一个地名叫厂,是当年存放红罗木炭的地方。

清朝的皇帝、皇后、小地主都用地热能和炕取暖。室内没有明火,也没有烟雾,确实比汉宫胡椒室殿的取暖设备先进很多。

匠人将排烟道设置在室外,既能避免燃烧烟花污染室内空气体,又能防止气体中毒,安全卫生,经济实用。

同时厅内有取暖用的烟笼,材质为搪瓷和铜。它可以作为一个吸烟炉,也提供了另一个辅助热源。

用香的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汉代以来历代都在延续。在古代,早期的熏香是用陶瓷烧制的。明清时期香的生产和使用进入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环顾故宫,不同的厅堂、卧室都有不同种类的熏炉。

只靠地热能,火炕,烟灶提高室温,到处给大厅通风,都没用。于是,宫中人用门帘和博缝堵住门窗缝隙,力求不让来之不易的热风被北风吹走。

但在暖阁里拿着手炉看雪景,需要资金支持。因为取暖需要炭火,所以量定额按案供应,多退少补。日供的具体标准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黄贵妃,90kg;贵妃,75kg;公主,30斤;王子,20斤;孙凰,10公斤。

如果地方不够,又想天天享受地热能,抱个烟囱,那就要自己掏钱了!

此外,厚重的宫墙也能起到御寒的作用。宫殿一般以院落为单位,每个院落都有单独的围墙。既能有效分隔房间空,又能抵御刺骨寒风。

当然,也有皇帝对以上取暖方式不太满意,特别喜欢"人体加热法",就是把手放在宫娥身上取暖,用"香肌暖手",如唐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