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坟是什么?如何而来的?(瓦罐坟到底是谁)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30 23:00

在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中,有一个传统,所有的美德都把孝放在第一位,孝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种美德。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孝顺"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孝文化在中国一直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古代,"巨孝廉"甚至成为选拔人

才的一种手段。

"一个古老的家族就像一个宝藏"已经成为当代人的普遍观念,但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阶段似乎并非如此。相传秦朝有这样一条法律,叫做“六十岁甲”或“六十岁甲葬”。规定家里有老人的,必须扔到山里让它死。是真是假,现在无法考证。到目前为止,这种法律只在一些野史和杂书上有所发现。我们翻开二十四史也找不到任何关于这种规律的记载!

"野史""瓦罐墓"

唐朝时,朝鲜和湖北写的《李年间》中提到它在云南一些地方流行"瓦罐墓"的习俗。在地下挖出坟墓,四周砌砖,顶部用砖发放券,留有出入口,形似瓦罐,故名。

父母60岁以上,子女会背着父母到附近的山上,挖一个类似瓦罐的洞,把父母放在洞里。家里的孩子每天都会来送饭,饭后会去砌一块砖。日复一日,砖会越砌越高,直到坟墓合上,老人再也拿不到了。

孝顺的儿女会在送饭的时候和老人聊天,几天才加一块砖。而不孝,就是把饭扔进去,急着添砖加瓦。

清代夜明珠编撰的《阅世录》记载了宋仁宗废除陶罐坟习俗的法令。

传说在宋代,开封府附近出现了一个妖怪,经常半夜出来害人。让人忍无可忍。宋仁宗想找人带走这个怪物,所以他把它交给了包拯。包拯在外面找了半个多月,终于在一个瓦罐坟里找到了一个认识这个妖的老头。在老人的指引下,包拯收了妖。于是包拯扮演宋仁宗,劝说老人虽然不能劳动,但他们的经验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希望宋仁宗废除陶罐坟的习俗。

真假难辨。

孝道是崇尚儒家思想的古代社会的基本规范之一。在任内抛弃年迈的父母,自毁前程,显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和儒家精神。因此,许多历史学家不同意"瓦罐墓"其中,顾颉刚先生明确反对,理由有三:第一,古达生产力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普通人很难活到60岁"老年"其次,抛弃父母不符合当时的广告"仁"第三,根据现存古籍,"瓦罐墓"在一些野史、杂书中看到,翻开正史,找不到任何关于这个习俗的记载!

相反,按照胡适先生的说法,这个习俗可能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了。因为当时的生产力非常落后,很多人根本吃不饱!而那些年纪大的,因为失去了劳动和生产的能力,就成了所谓的"白吃"!为了节约粮食,瓦罐坟的习俗应运而生。

此外,2000年以来,大量古"送死窑"。这些古老的发现"送死窑"洞穴形状规则,隐约留有人工痕迹。口方洞平,刚好够一个人躺下或蹲下。很像野史记载的土葬墓。

这不仅证明了民间丧葬习俗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而且在亚洲国家广为流传"从弃老变尊老"典型的故事找到了基础。

来源

古代社会生产力比较低,弃老弱病残可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但无论如何,活埋亲生父母听起来都是违反人伦和道德的。这与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价值观相违背,自然也就不可能孕育出如此美妙的丧葬习俗。关于"瓦罐墓"有两个版本的源码供你参考。

1、日本说

韩国和湖北(上图)认为这个习俗来自日本。唐朝时期,有大量的日本驻华使节,这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当时日本远远落后于我们,所以他们有这个习俗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日本电影《奈落山之歌》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奈落山之歌》是一部由今村昌平执导,绪形拳、坂本澄子和秋竹成主演的剧情片。1983年4月29日在日本上映。讲述了在古代日本新洲的一个贫困山村,由于长期缺粮,一旦老人到了70岁,就会被儿女们抬到山上死去,以此来祭拜山神。

2.游牧民说

在古代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中,匈奴就有这个习俗。他们没有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靠水草为生。天空辽阔,没有固定的住所和墓地。当一个人到了60岁,他的家人会把他丢在野外喂狼。这在整个匈奴社会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民族大融合之后,这种方式逐渐消失。

孝顺是所有美德中最重要的

"心地善良的母亲手中的线,为她任性的儿子做衣服。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把我们优秀的孝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我们今天对待老人的方式就是我们未来的治疗方式。不尊重老人就是不尊重我们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