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如果不杀父夺权,安禄山的反唐运动会成功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30 05:39

说到安史之乱,真的有说不完的话,但我们今天不谈这些。我们讲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安史之乱的反唐事件。据说安禄山在反唐的时候如果不杀父夺权,安禄山成功的几率会不会更大,最后的结局会不会更成功?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和揭示这些问题吧!

即使安禄山和史

思明没有分别被他们的儿子杀死,反唐二人组也是不可能的。这种无望,不是那种拼命挣扎,也许有机会,但根本没有希望。

至于安和石为什么一点戏都没有,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很多人对安禄山的理解是这样的。雅是大会半决赛,200多斤的胖纸,柔韧柔软的胖纸,会跳街舞。她是杨贵妃的养子,娘俩曾经幸福地洗过澡。

但这些都不是他能反抗唐朝的根本原因。最重要的是,他深得唐玄宗的宠爱,坐镇平陆、范阳、河东,手握唐朝半数以上的精兵。

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安禄山在唐朝我们那个时代还没那么重要,他的部队也不是唐朝最精锐的部队。

唐朝中期,随着中原官兵制度的崩溃,大量军队开始向边境集结。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边境地区设立我使,镇守中央。我们的使臣有安溪、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陆、陇右、剑南九个,岭南五郡有一个总使,称为"天宝十节"。

上表是根据《旧唐书》记载的十军镇驻军人数。从这个表可以看出,在西北和西南两个战略方向上,唐军设置了安西、北庭、全友、朔方、河西五个节度,士兵25万余人,占全军的52.7%。如果算上我们在川西的特使剑南,兵力将超过60%。

这些军队都是用来对付唐婷认为是最大威胁的吐蕃和突厥,而安禄山控制的范阳和平陆,兵力定额为14.6万,仅占26%。

需要注意的是,安禄山并没有完全控制河东的军队。这从他出发前,派何、高妙到太原假扮俘虏,抢走留守的副手就可见一斑。

所以安史之乱的主要成分是唐军、两镇,以及通洛、Xi、契丹、石维等部落,这与他的十五万大军和他的二十万人是一致的。

关于唐军的战略重心和东北边陲重镇安禄山的地位,吕思勉先生在《隋唐五代史》中有明确的论述。

既然安禄山控制的军队数量没有绝对优势,那么全部身经百战也是可以的!可惜安禄山在这一点上没有优势。

713年(开元初年)至755年(天宝十四年)期间,唐朝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用兵12次,对南诏用兵6次,而对契丹和Xi用兵只有9次和2次。唐军在西域的军事行动占了80%之多,这说明吐蕃和突厥对唐婷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要知道,西北军事多是大战,唐军阵亡不少。所以从士兵素质上来说,朔方、河西、全友、北庭、安西的唐军至少不弱于安史之乱的叛军

关于以上两点,安禄山自己也很清楚,所以才会极力拉拢葛韩曙(当时我们的右翼特使),称之为"人种都差不多,为什么不相亲?!"但是Goshuhan一直无动于衷。

但既然如此,安史之乱初期,叛军为何直捣长安?

造反派早期能有这样的气势,有三个原因。

1.唐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2、中原将士真可怜;

3.有人提供了上帝的帮助。

先说第一个原因。唐朝对东北的安史之乱没有防备。

吕思勉先生的话已经说得够清楚了。唐婷一直对西北藩镇戒备森严,而我们反安史之乱是为了均势,这也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几近疯狂的原因。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安禄山选择在隆冬(11月9日)起兵是违背常理的。当然,河面结冰是有原因的,以方便军队渡河。安禄山确实提前准备了绳索、草木、破船等物资,方便军队渡河。

但其实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当时西北藩镇的主要将领恰好不在任。

天宝十年(751年)四月,原安西行省专员高仙芝因罗司战败被招入朝,拜开福仪第三师兼武威县令,接替安司舜为我河西专员。但通过安司舜的运作,他被尤玉麟将军取而代之。

2006年2月,我驻陇右河西使节葛来京述职。他不想在北京中风,一直生病在家。

安西北院继续担任我们的大使,冯常青,他是在年冬入朝的,11月16日刚到xi安。

因此,当安禄山崛起时,对他威胁最大的几位专家不能立即带领他的手下帮助唐婷。只有我们河西、朔方的使者安对他有威胁,但安是安禄山的弟弟,所以他不能被唐朝信任。

结果,冯长青、高仙芝、哥舒翰先后率领生疏部队被叛军打败,而安被冤死,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工作落在了郭子仪、李光弼身上。

如果西北边防军和安史叛军打全军的话,估计安史军不是西北军的对手。

唐肃宗德二年(757年),九月二十七日,一支白希刀军和前来助拳的回纥骑兵前后夹击,在季翔寺(今陕西Xi安南部)大败叛军,杀六万余人,次日收复长安。

随后,十月,唐军击败叛军,收复洛阳、合阳(今河南省孟县南)、河内(今河南省沁阳)、陈留(今河南省开封)。

由此可见,唐军只要组织得当,有回纥骑兵辅助,是有能力在战场上击败叛军主力的。

那为什么大家都有这样的印象,安史之乱南下的时候,河南和河东的守军所向披靡,不堪一击?

这说明唐朝中央地区的军事装备确实很差。安史之乱和西部边防军可以五五开,但是压垮中部守军也不足为奇。

到了唐高宗时期,中原地区的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官兵制早已瓦解。驻扎在中原的部队都是些以此为生的混混。他们已经好几代没有听到鼓声了。叛军赶到时,浑身都是残骸,连盔甲都绑不上。这种品质从他们去打仗是意料之中的,不如干脆把自己吊死算了。

这也是冯长卿入朝的时候,听说安史作乱,玄宗特意命他带兵平叛。他可以夸口说:数着日子,取了逆胡的首级挂在阙下"原因。

他以西北边防军的战斗力来估计战场形势,却不知道中央武备已经烂成这样一个田地。

这也是他到洛阳后,率领六万普通百姓,三战三败,退守潼关的原因。这一点,义军将领田干贞说得很准确:今天四方在基地行军,都是新招的。没有基地行军,他们怎么对抗北方的精锐士兵?!"

认清形势的冯长青对前来帮忙的高仙芝说:"经过一场血战,贼锋十分犀利。现在潼关没有兵了。潼关失守,首都危在旦夕,紧急退回潼关严守。"随后,据陕西省叛军称,两人退入潼关。

事实上,当时的战略形势已经稳定下来。高仙芝、冯长青阻挡了叛军西进关中。在的带领下,北军突破长城,杀出虎口,攻克静边军(今山西省攸县攸威镇),杀死大将周、安守义。薛与李光弼、布谷槐等人合作,打败了前来援助的并杀死了7000名叛军骑兵。

随即,北军大军北围云中(大同),南围玛依(山西朔州)、雁门县(今山西代县),经井陉东入河北。身在河北常山的兄弟颜杲卿、颜真卿(河南省平原县)毅然举兵回归唐义起,与北军大军气势相连。

安禄山得知河北的情况后,差点晕倒,大骂身边的谋士。"愤怒是无法解决的"。将军田干贞甚至劝他效仿袁绍,分河北,说至少可以坚持15年。这样,包括安史之乱在内的义军将领,就没有灭亡唐朝的把握了。

这时候,安禄山生命中最大的贵族出现了。他先杀了高仙芝和冯长青,然后命令葛放弃潼关天险,出关与叛军作战。

最终唐军全军覆没,潼关失陷,关中门户大开,天下一发不可收拾,自己的皇位也被儿子夺走。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李隆基的辅佐,安禄山根本进不去,更谈不上灭唐。

所以,不管安禄山和史思明是不是被他们的儿子害死的,这个反唐二人组是没有希望的,一点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