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天工开物(如何评价天工开物这本书)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9 06:39

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明代科学家、思想家宋无疑是最具代表性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天工开物》享誉海内外,是世界上经典的科学杰作。Title "天宫吴凯"意思是自然力和人力互补,通过技术发展万物,换句话说就是天工补人工,创造万物。宋·应星以此

来表达他的技术哲学,并以此来命名他的作品。

全书十八章包括粮食种植与加工、制盐、染料种植与染色、金属与合金冶炼、酒曲与药曲、珠宝玉器,几乎涵盖了整个国民经济生产领域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部制造过程,从中可以一窥几千年来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成就与发明创造。堪称一部内容丰富的技术百科全书,在当时的世界上并不多见,因此在近代东西方各国流传甚广,影响良好。

1.日本出现了第一个外国版的《天工开物》,实学学者佐藤信元根据《天工开物》的思想提出了富国强民的主张。创造事物的科学"

“天工开物”最早在17、18世纪传到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两个东亚邻国日本和韩国。自1687年起,由中国商船运往日本港口长崎。其中新颖先进的科技知识引起了江户时代日本各界学者的关注,并被陆续引用。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它于1771年在大阪出版并镌刻,这是天宫吴凯的第一份外国出版物。其中蕴含的各种中国技术成果,如铅沉银结合、铜合金制造、大型海船设计、提花机、炼锌技术等,立即传入日本。实学学者佐藤新元根据宋的天道思想,提出了富国强民的主张。创造事物的科学":"开发东西的人,是经营土地、开发产品、丰富空间、养育全体人民的人。。"属主地者,宜勤学经,修开物之法,探谷。如果你不知道项圈里生了什么而轻视了天地的大恩大德...只是虚名,浪费时间。"可见,他将宋的技术哲学转化为政治经济学理论,是对宋思想的一大发展。以前日本学者可以读《天工开物》的中文版,所以直到1953年,日本译本才由京都大学的郭内清等学者引进出版。这是这本书的第一个完整的外文译本,1969年出版了袖珍版,重印了20多次,成为畅销书。著名科学史家三治尹波认为,《天工吴凯》不仅是中国,而且是整个东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书籍,涵盖了欧洲技术书籍无法比拟的广泛技术范畴。

《天工吴凯》18世纪传入朝鲜后,引起了李朝后期知识分子,尤其是实学派学者的关注。朴吉渊的《热河日记》是为了改善朝鲜农业和农具落后的状况,首次向半岛读者推荐这本书。学者出身的内阁重臣徐有西在他113卷的巨著《园经十六记》和李的《园经十六记》等重要科技著作中多次引用天工的话梧州)《梧州图书考证》(1834年)和《梧州常鉴散稿》(约1857年),这都得益于宋的代表作。李朝的学者大多精通汉语或用汉语写作,所以没有翻译。直到1997年,韩国首尔外国语大学的《崔恕》译本才由传统文化社出版,并附上中文原文。

2.1830年,法兰西学院汉学家于连(stanislas julien)将《丹青》一章翻译成法文,这是《天宫吴凯》翻译成西文的开端。

18-20世纪,《天工开物》在一些欧美国家流传,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的图书馆里都有这本书不同时期的中文版本。其中,巴黎皇家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早在18世纪就进入了《天宫吴凯》的明版。1830年,法兰西学院汉学家斯坦尼斯拉夫·于连(stanislas julien)将《丹青》一章翻译成法文,这是这本书翻译成西文的开端。斯塔尼斯拉斯·朱利安称这本书为"技术百科",威尔"天宫吴凯"它被理解为"阐述自然和人类技能的奇妙作用"。1832年,它被翻译成英文,发表在印度孟加拉国亚洲协会杂志上。从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朱利安成为西方翻译《天工开物》的主要推动者。1833年,他在法国权威期刊《化学年鉴》和《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这部关于制墨和铜合金的著作的部分译文,后又翻译成英文和德文。宋的作品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产品性能优良,欧洲人想仿制以减少从中国进口,却得不到方法的要旨和公式,就像天工提供了欧洲人想知道的技术信息一样。

1837年,斯坦尼斯拉夫·于连奉工农业和商业部部长之命,将《天宫吴凯与蚕门》(1742年)的养蚕部分翻译成法文,正式版由巴黎皇家印刷厂出版。法文译名为《蚕集》。从1837年起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这部法语译本被翻译成意大利语、德语、英语、俄语、希腊语和阿拉伯语等7种语言,在欧洲、美洲和非洲出版。其中4个是国家元首或内阁大臣下令翻译出版的正式版本,打破了此前中国译介西方历史上空的记录。翻译出版中国蚕业古籍的初衷是帮助欧洲蚕农吸收中国的技术经验,促进蚕业发展,扭转18世纪下半叶蚕业萎缩的趋势,成效显著。其次,欧洲从12世纪开始学会造纸,但一直以破布为原料生产麻纸。18世纪以后,纸的消费量急剧增加,但碎布的供应量有限,于是造纸工业出现了原料危机,各国都在探索有什么其他原料可以代替碎布造纸。1840年,斯坦尼斯拉斯·朱利安将《天工开物》的造纸章节翻译成法文,发表在《科学院学报》上。其中提到可以用野生树皮纤维、竹草纤维代替碎布造纸,也可以将各种原料混合制浆。这个信息很快反馈回来,法国、英国、德国的人成功地用其他原料造纸,终于缓解了原料危机。

3.天宫吴凯在国外受到高度赞扬。如果宋在工业革命前后被邀请到英国,他可能一下子获得多项专利。

1869年,斯坦尼斯拉夫·朱利安扩大了《天道生物》的翻译范围,与《科学家冠军》合作出版了《中国帝国工业的前世今生》,收录了《天道生物》的各种工业篇章,与农业篇章《蚕集》成为姊妹篇,在欧美产生了广泛影响。自20世纪以来,更多的章节甚至整本《天工开物》被翻译。除了欧洲人,中国人也加入了翻译的行列。1964年,柏林洪堡大学的研究生蒂洛将有关农业的章节翻译成德文并进行专门研究,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1966年,美国匹兹堡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中国学者任益都发表了第一部全英文译本。1981年,李巧平等人的第二个英译本由台北的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

18-19世纪,《天工吴凯》中所包含的许多技术,与东西方相关国家相比,仍然是新颖和先进的,如种稻养蚕、耕灌农具、活塞风箱、锌及锌合金冶炼、浇钢技术、各种原料造纸、水密舱、深井钻井、提花机等。,可以丰富相关国家的科技知识,改善技术现状,提高生产力。如果宋在工业革命前后应邀去英国教技术,他会一下子拿到很多专利。他的书在国外好评如潮,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之为《天工开物"权威著作"英国当代科学史家李约瑟称宋为"中国的狄德罗",认为《天工开物》可以与狄德罗主编的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相媲美。

进入21世纪后,天宫吴凯继续受到关注、推广和深入研究。例如,2011年,《天宫吴凯》的古代汉语原文、现代汉语译文和英语译文被收入大中华图书馆,并在国内外发行。同年,德国学者冯雪用英文写了《创造万物的技巧:17世纪中国的知识和技术》,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深入地介绍了宋及其作品,以及他留给人类的技术和精神遗产,掀起了当代西方天工研究的新高潮。可以预期,在未来的几年里,国外将会出现更多的翻译和研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