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其实是马踏飞鹰?(马踏飞燕为啥叫马踏飞燕)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9 06:13

"马踩燕子"相对于很多人对这个名字的了解,这件东汉青铜器在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的旅游标志。然而,关于它的名字一直有很大的争议。是叫骑燕子,还是叫跑马,还是叫飞鹰上马,还没定下来,重点是马脚下是什么。那么应该叫什么呢?今天就

让边肖带你去看看吧。

1.马踏燕子的地位

马背上的飞燕是中国著名的文物。1969年在平台下一座东汉晚期大型砖石墓中出土,现为甘肃博物馆收藏。东汉铜奔马于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列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第一批禁止出国(境)文物目录。

《马踏闫飞》是99件青铜车马俑之一,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公斤。那匹马昂首嘶鸣,躯干强壮四肢细长,腿蹄敏捷,三脚空跃起,一脚踩着燕子向前飞奔。

《马背上的飞燕》的艺术价值、造型、国宝地位都没有争议。争议在于这匹好马脚下踩的是什么动物?

2.马塔闫飞之名之争

11月27日,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账号发布消息:该系宁强教授于2020年8月26日带研究生在兰州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发现了这个共同的名字"马踩燕子"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汉代青铜奔马脚下的动物不是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鹰。宁强对比相关考古资料,分析研究后认为"马踩燕子"童奔马改名为"马踩匈奴鹰"。

正是这篇文章让马踏闫飞再次登上热搜。事实上,这件国宝级文物的名称自出土以来就一直存在争议。因为这件文物如此传神,它的名字也变得炙手可热。毕竟名字要符合这件文物的艺术形式,于是如:马阙、马塔、铜、马攻鸦、鹰扫马、马塔飞隼就诞生了。

马踏闫飞的名字一直争论不休。为了避免争议,博物馆没有为这些藏品命名。无论是在博物馆展出,还是在国内外巡展,都被称为"铜奔马"。

郭沫若和飞燕上马的名气有关系。马背上的飞燕出土后,一直匿名。然而,1971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来到兰州,参观了甘肃博物馆。他发现这些出土的青铜车马非常高兴,由衷地赞叹它们的风采。他对《马踏飞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经郭沫若先生推荐,《马踏飞燕》很快赴北京展出,轰动全国。后来在欧、亚、美多个国家展出,获得国内外考古学家的一致好评。可以说,郭沫若是马踏上飞燕的伯乐。

不只是宁强教授对这件青铜奔马踏的是燕子还是鹰有疑问,从出土开始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基本同意马蹄下的鸟不是燕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首先,燕子的体型很小,几乎和马蹄铁一样大。马蹄踩上去之后,露出的部分就不会那么多了,这个青铜奔马是写实的。第二,燕子的尾巴是分叉的,鹰的尾巴又长又整齐。铜奔马的鸟尾没有分叉,但是燕子的可能性比较小。第三,在甘肃河西地区,一年四季都能出现鹰,燕子很少见。第四,汉朝时中国人尚武,温柔燕子的可能性比较小。

“马背上的飞燕”这个名字之所以被大众认可,主要是因为它非常形象。抛开时代背景不谈,《马背上的飞燕》这个名字更能让人联想到他的艺术性。但如果从当时的背景来看,飞鹰上马可能更合适。当时汉朝正与匈奴交战,霍去病墓前有匈奴骑马的雕塑,而鹰作为匈奴王冠上的动物,用的是马。

3.飞燕的扩散。

1969年,正是为饥荒做准备的时候。9月初,无为县清新人民公社第十三生产队的村民正在挖空洞。9月10日,挥舞着锄头的村民挖着坚硬的石头。挖出浮土后,村民们发现这是一块砖。然后我发现了一堵砖墙。于是村民们把砖拆开,发现这是一座坟墓。

大队干部得知消息后。他们带着灯笼和武器通过隧道进入坟墓进行检查。这时,人们发现这是一座古墓。在一些墓葬中,有青铜车马。这些青铜车马都不是很高。很快,坟墓里的各种烈士被送到了旅部。当时墓中发现青铜车马等文物,由生产队会计负责,文物用麻袋运到生产队仓库保管。队干部还列出了入库文物清单。

尽管如此,村民们还是采取了封锁消息的做法。尽管强调保密,消息还是传到了公社。清新公社书记对此非常重视,以考察方空山洞为由,来到生产队。提出明确的说法,出土的古代文物不能出售,更不能破坏,要向上级政府反映。此时,新闻报道出来了。

雷台汉墓出土的青铜车马俑和一匹罕见的青铜奔马,在甘肃省历次考古发掘中均属罕见,可见这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墓葬。后来武威文物工作者党寿山先生亲自将文物搬运到武威文庙正殿保管。到11月和12月,雷台汉墓出土的文物分两次调省。但这个时候,人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青铜奔马的价值。

真正知道青铜奔马价值的是郭沫若。他是青铜奔马的伯乐。郭沫若第一次看到青铜奔马时,对它的造型赞叹不已,因其闪电般的速度和机械平衡的原理,认为它是稀世之宝。据目击者说,当时郭老大欣赏的两件国宝是唐代的金银棺和东汉的青铜奔马,并说"这两件作品拿到北京可以引起轰动。你好好宣传,我回去给你宣传。"后来,青铜奔马在北京的展览中一鸣惊人。

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