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演示马克沁机枪将大树拦腰射断李鸿章会有怎样的感想?(兵器面面观马克沁机枪)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8 08:52

据说清朝末年,朝廷重臣李鸿章出国访问时,外国人在他面前用马克沁机枪,几个拥抱就把一棵大树打断了。对于当时与洋人如此霸道凶狠的武器,李鸿章当时的心情我们不得而知,但震惊是绝对必要的。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屡攻不下,清军屡败。中国的有识之士其实早

就意识到,大刀长矛是无法与拥有先进火炮的西方军队抗衡的。他们利用一切机会试图尽早做出改变。太平天国运动就是这样一个契机。李鸿章就是这样一个有识之士。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他得到了机会,建立了一支军队——淮军。

李鸿章非常重视军队建设。他能清楚地认识到先进武器装备在现代军队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他不遗余力地购买新式枪支。早期的淮军,使用新式步枪的比例超过20%,远高于其他部队。随后,这一比例不断增加。到70年代,一个淮军营至少装备了三四百门新式洋枪,火力是同级湘军的两倍多(当时一个营约680人)。

此外,李鸿章还建立了一支独立的炮兵部队。到1864年,李鸿章拥有六个营的火炮,并且全部装备重炮。最大的火炮是一门108磅的大炮。至于机关枪之类的新式武器,李鸿章爱不释手,买的时候还挺大方的。

李鸿章还深谋远虑地看到,如果只购买武器弹药,难以为继,成本高昂。他主持了苏州、南京和上海兵工厂的建设,制造了所需的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江南制造局最大的战舰可以造了。

当时德国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急需外资。李鸿章很快成为德国人的忠实客户,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德国粉。从1871年开始,李鸿章购买了114门克虏伯大炮,引进生产了200多门。到1884年,淮军已经装备了370多门先进的大炮。

李鸿章努力引进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的效果如何?应该说,它对于镇压农民起义是非常有效的。淮军虽然只有几万人,但面对十几个起义军依然能取得胜利,靠的是先进的装备。毕竟当时起义军最好的装备就是老式火绳枪和老式步枪,和淮军的洋枪完全不能比。

但真正的试金石是在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但装备并不落后,数量占优的清军还是被打败了。平壤之战,叶志超弃城而逃,直接逃往中国。之后清军战败,对人数较少的日军毫无抵抗能力。原因是什么?

李鸿章只知道买枪,却不知道如何让这些武器发挥作用。很多新式武器因为怕损坏而搁置,战时拿出来根本用不上。更致命的是,弹药严重不足。平壤之战,清军收到的弹药还不到标准的一半。步枪火炮也因为长途颠簸受到了不小的损伤。

清军将领叶志超、依克唐阿多次催促,但补充的武器弹药迟迟未能到位。其实也不是没有,只是因为清军没有建立统一的后勤体系,军需部门缺乏协调,各自为政。而铁路运力不足,运输效率低下。

相比之下,日军人数不多,但很精。模仿德国参谋长制度,使军事指挥不易受其他因素影响。另外,日军重视后勤,所有部队弹药充足。向德国学习后建立的师制,大大提高了大兵团的作战能力。日本还设立军校,不断培养军事人才。

但清军在军制上的改革并不彻底。它仍然被老式的组织所支配。李鸿章虽然建立了以营为单位的制度,但营以上没有建制。各营日常训练还可以,但作战时远远不够。如果参战的营队太多,负责指挥的军官就会手忙脚乱,严重降低指挥效率。至于军事人才,要么是武居老战士,要么是李鸿章等权贵的亲友。很少有人明白什么是现代军队。

同时,由于缺乏先进的兵役制度,清军士兵得不到保障,素质参差不齐。如果他们有损失,就无法弥补,即使有也没有作战能力。而日军则是向西方学习建立兵役制度,有足够的后备力量。前线损失可以快速补充训练有素的部队,保证战斗力不下降。

平壤之战后,日军仅缴获弹药就达60万发。虽然这些弹药对于几万清军来说,不到一个上午就会用光,但在弹药耗尽之前就已经告急,清军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回到开头的照片,李鸿章能理解机枪的威力,但他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人能做出这么好的武器。我至今不明白如何让武器发挥威力,最终能决定战争的不是武器而是人。买武器可以买到暂时的和平,却永远买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