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世界有多大?(山海经中地域有多大)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8 02:39

说起《山海经》,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很多人都读过。但是《山海经》里的世界有多大?说实话,真的不好说,因为说法太多了。但是大多数人的印象是面积很大,甚至有人认为是"世界地图"疆域是世界五大洲四大洋,很了不起。

但这些人往往只是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

人们认识的地理范围是随着活动的扩大而不断扩大的,所以商朝的领土范围大于夏朝,周朝的领土范围大于商朝,春秋大于西周,战国大于春秋。至于秦汉时期,这是领土认识的现实情况。顾颉刚先生来了。直到战国时期,孟子说:"、尹、这些没有走过万里路的人"(《孟子·丑上》)因为当时人们对地理范围的认识是如此之大,远不如秦汉时期,更谈不上遍及天下。

其实《山海经》描述的范围,这篇文章写的很清楚。我们知道《山经》和它背后的《海经》不是一本书。根据袁珂先生的研究"是战国中期以后的作品"自然是比较晚的;但是《海经》的时代比较古老,尤其是夏商时期,所以《山景》中所描述的地理范围肯定比《海经》中所描述的要大得多。

在这本书的结尾,《山经》总结说:

"天地之物二万八千里,南北之物二万六千里。"

这是它认为天地是东西南北的范围。东西南北只差两千里。它是一个东长北短的长方形。但也有不同意见,如《楚辞·九问》中说:

"东西南北,哪个多?南北都是椭圆,它的导数几何是什么?"

屈原认为南北椭圆比东西椭圆长,那么长了多少?我不知道这个说法的确切数字。

请注意,这是作者认为的天地东西南北的长度,不一定是他实际能管理或实现的范围,自然也不是他能完整记录的范围。只是说明他记录的范围在里面,因为他们知道天地很广大,绝对不是他们见过的那么大的区域,天地之间还有他没有到达的地方,所以这个范围比他们实际管理和认识的要大很多。换句话说,《山经》实际记载的范围应该小于这个范围。

如果把《山经》记载的里程直接换算成现在的公里数,那就是东西14000公里,南北13000公里,而中国现有的疆域大约东西5200公里,南北5500公里,还不到《山经》记载里程的一半。这可能吗?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幻想《山海经》描写的范围是全世界。其实都是扯淡。

日本学者古田武彦先生指出,周朝采用"短",每里约76-77米;秦始皇弃短黎而用长黎,各约435米。

先秦时期的理论"一日千里"(《鲁春秋·智伯》),即好马一日能跑千里。如果秦汉以后的里程在500公里左右,那么一匹马奔跑的平均速度在20公里左右,最快速度在60公里左右。如果以平均速度跑一天(一天12小时),跑不了500公里。如果以60公里的极限速度跑500公里,再好的马也会筋疲力尽,因为马的极限距离只有100公里(200英里)左右。

古代驿站急驿,500里或600里急,沿途需要不断换马。就是这个意思,不然马根本受不了。因此,如果您按下"秦汉以后;李;算算,马"一日千里"没办法。

其实这里说的是"李;同样是短距离,一千里大约是77公里,也就是150里多一点,接近马跑的极限距离比较合理。有人会说,你一天只跑150里,为什么不一口气跑200里?它有一些特别之处。《新序·杂务五》记载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颜渊陪鲁坐在台上,东野在台下练完了御马。鲁称赞说:东野的车技真的很好!"

颜渊说:"好是好,但他的马势必失控导致车毁人亡。"

鲁很不高兴,说:听说‘君子不说人坏话’。你是君子怎么能说别人坏话?"

颜元也不高兴了,走下台阶。我走后不久,有人来报告鲁东野已经完成"马败"。

丁公吓了一跳,急忙把颜元叫回来,问他是怎么知道的。

颜元回答道:

"我通过政治了解它。以前舜劳动造人,枣父劳动造马。顺不穷其人,藻夫不精其人,所以顺无损其人,藻夫无损其马。今东野皇权亦在马上,御体正,灸突于周;礼毕,奇遇深远,但马力已尽,必知其失。"

所以古人强调骑马要适度,绝不会"尽力而为"让"马利路",肯定不会让马跑到筋疲力尽的极限距离,200里到150的极限距离已经很不错了。

那么《山经》是先秦作品,用的是短李,大概77米。先做数学题,算算东西的长度:

28000×77 = 2156000米= 2156公里

古人说领土的最东部是"向东走向大海",就是到达东海,古人称渤海"北海",那么"东海"就是山东半岛东部的黄海,从这里往西到今天青海省东部2156公里。周人发源于陕西,西周时其影响已到达甘肃。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秦朝灭巴蜀,人们的认识(不是控制或占领)应该已经到了当时的青海东部。至少他们应该知道,从甘肃、巴蜀往西还有一片非常辽阔的土地,所以他们想象中的面积从东到西大概是这个长度。

此外,南北长度:

26000×77 = 2002000米= 2002公里

大概是从内蒙到湖南江西那么远,这也是战国时期人们能认可的疆域。

所谓"公认的领域"就是我已经意识到,有这么大一片区域,我可能没有去过,也没有自己控制过,还有一些想象的成分,因为中国的古人不知道欧亚大陆有多大。向东,已经到了海边,算是边界了,但是向西,真的不知道能走多远,只能根据自己活动区域的不断扩大来补脑子。即使是这个范围,这个由大脑构成的范围,显然也还在今天的中国,根本没有遍布全球。

看《海经》的记述。海外东经说:

"皇帝命令竖亥从东走到西,从5亿步中选了9800步。竖亥右手数着,左手指向青丘北。于越·竖亥。一天509800步。"

这里"竖亥"陈先生在《殷墟卜辞提要》中指出,殷商第一王王海,因曾为夷家牧,故名&ldquo。竖亥"。这个记录应该是不完整的,只说了东西的距离,没有说南北的距离。《淮南子地形训练》引用了很多《海经》的内容,但又有所不同。它应该是基于另一个版本的《海经》,其中载有这样的记录:

"余乃令太张步离东极,至于西极,是二十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让竖亥从北极一步,至于南极,233,500英里和75步。"

郝懿行在《山海经·鉴书》中说:

"《县志·国志》云:“山海经云,于使自东极西踏,二十三万三千三百七十一步,自南极北踏,二十三万三千五百步。”这个案例《淮南地形训练》说大体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校对此经,并无“石喻·张达”之说,其编号与刘钊所引不符,故其审判不详。"

两个账号的内容不一样,数字也不一样,大致是23.33万里。至于步数,差距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和《海中东经》相比,我们可以知道"李;肯定是汉朝的人加的,没有"李;字,竖亥,张达测量方法是"Step "那么按步计算《海经》的长度也是合理的,也符合古代的情况。汉朝人数增加"李;是因为西域从汉朝一直到汉武帝都有所贯通,公认的地理范围相当广阔。如果不是"李;仅"Step "地理范围太小,所以a "李;。

但是这个太大了。如果只算里程,就是233500英里。汉朝沿用秦朝的长度,即每英里435米,相当于现在的101572.5公里,也就是十多万公里。要知道地球赤道的周长只有4万公里,也就是说你沿着赤道从东向西绕着地球跑,还不到这个长度的一半。

即使按照先秦短距离,也是17979.5公里,接近18000公里,差不多是赤道周长的一半。它绝对是横跨东西半球,走出国门,因为从北京到纽约只有一万五千多公里!

汉朝的疆域根本没达到那么远,那只是他们的幻想。所以海外东经只有"Step "没有"李;是古书原貌,加上"李;是汉人的转变。郭璞引用《有雾的诗》说:

"天地东西两亿三千三百万里,南北两亿一千五百万里。"

《有雾诗》是东汉时期的纬本,其编号也应该是以古代版本《海经》为准。这个数字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北方和南方,因为它在《纬书·河图》中记载了大约同时环绕着陆地的大象:

"八极从东到西是233,000里,从北到南是231,500里。于霞统治内陆的四海,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见《泰于萍兰》卷三十六)

对比一下就知道,郭璞《有雾的诗》中的南北"2亿"把它写在后面"三万"两个字。《阔地相》说于霞统治了范围和距离,并抄了《山经》。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有雾的诗”还是“有图像的河图”,都只是简单的"李;就算是"Step "号码已保存。然而他们不知道,《海经》中所描述的疆域范围很小,无法用秦汉的疆域范围来衡量。

古代是10万亿,10亿,所以有学者指出"5亿步中的9800步""X "是"七"文字的错误很正确。那么竖亥在《海经》中记载的东西方距离是579800步,古人以一尺为一步,加倍为一步,即每尺走一步。在《礼记》中,齐王说:"古人一周走八英尺。考古证实,商代一尺约17厘米,周代一尺19.7厘米。因为《海经》成书于周朝,所以我们这里是按照更长的周规来计算的。好算的话,一步下来大概是160 cm,也就是1.6米。让我们来计算一下:

579800×1.6 = 927680米= 927.68公里

“海上东经”竖亥说"左手指青丘北"、中国古今地名词典"青丘"文章解释道:

"山东省广饶县北部的青丘。郁芳会议记录:“据说齐景公曾在这里住过。”司马相如的子胥夫:“秋田在青山中”也是如此。《大清统一史》:‘清水湖是古青山,一座青山。’"

青丘位于今天山东省广饶县西北的高青县。这应该是《海经》中记载的王海的起点,然后会到东边的大海。

从高青往西,927公里,大概就是今天陕西潼关附近,基本跨越了山东和河南两省的距离。这是直接计算出来的直线距离,不包括竖亥路上翻山越岭、过江过水等弯路。

再看看《淮南子地形训练》里记录的数字,去掉里面那个"李;,它的东西、南北长是233725步:

233725×1.6 = 373960米= 373.96公里

距离只有海外东经长度的三分之一多一点,东西是高青到菏泽的距离,连山东省都还没出。如果画一条与之相交的南北子午线作为纬度划分,也就是河北沧州到山东临沂的距离,如果全部放在山东省内,大概就是滨州到临沂的距离,不在山东省范围内。

孟子说什么"、尹、三人,其地未曾行千里",这个"李倩""李;也短,77公里,150多里,纵横方向150多里。这在三朝已经是足够大的疆域了,所以《诗经》、《商颂》、《玄鸟》说殷人"国在千里之外,民止于此"有1000英里的邦吉已经让他们足够骄傲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恐怕《淮南子地形训》所依据的《海经》版本的人物最为古老,所以其范围也是最小的。从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到南朝的刘钊,《海经》所有的书都是"2亿",所以我怀疑"V "可能是"第二"是后人觉得太少,改成"V ",这个转化非常容易得到,就是在"第二"中间加两笔甚至可以改成"V ",仍然没有脱离中国的范围。

通过上面的计算,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山经》还是非常古老的《海经》,他们思想的地理范围都没有脱离今天中国的版图,他们活动或真正认同的范围就更小了。

特别是海经典时代的疆域,东西南北三四百公里,就是于霞时期的疆域。愚公等人的著作说,于霞时期的疆域是"东渐入海,西为流沙所盖,北至硕放,南跨趾",或者"北至幽陵,南至胶底,西至流沙,东至平木"据何友琦先生考证,平木相当于东海,流沙是泗水,主要是泗水向南流的一段,现在是京杭大运河的航道;朔方是幽陵,幽都。在今天的济南一带,跨趾于今天的山东日照一带,而今天则遍布山东全境,并逐渐到达河北北部、河南东部、江苏北部一带。就好比纵横三四百公里,根本没有遍布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