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制瓷技术是怎样的?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7 17:13

从13世纪到18世纪,中国瓷器对欧洲人来说是无价之宝。在瓷器风靡一时的时候,自然引发了欧洲很多商人、工匠、学者的研究。在欧洲,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在研究制造瓷器的秘密。但是,白瓷的制造确实是中国保密的秘密。西方人花了四个世纪才破译出瓷器的

烧制公式。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又是怎么成功的?

当时,法国、英国、一些德国国家和许多欧洲国家都在积极研究白瓷技术。关键国家有三个,法国,萨克森,英国。法国人最早从中国发掘了一些制瓷的线索,但最终克服技术难关的是撒克逊人,而英国人则提升了技术。下面我们逐一分析一下他们各自的方法。

法国的做法主要是技术窃取和外交努力。

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耶稣会在法传教士殷。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传教生涯历经康熙、雍正两朝,从地上到地下,长达四十余年,死后葬于北京。1699年,殷经过长途跋涉,足迹踏遍大半个地球,来到广州。这一年是中国康熙三十八年。

到中国后,殷没有去北京等大城市传教,而是去了景德镇所在的江西饶州,在饶州待了七年。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江西巡抚郎廷吉。由于这层关系,殷得以自由出入景德镇的作坊,并逐渐掌握了窑中制瓷的工艺和技术。

1721年和1722年,他两次向欧洲发回制瓷细节和购买样品。此外,殷还幻想通过外交努力,让他心目中的康熙皇帝和路易十四这两位伟大的国王建立友谊,共享技术,但他的想法也收效甚微。

尹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贴近当地人,关注窑工的悲惨命运,但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尹无疑是一名工业间谍。但他对制瓷中的一些关键细节并没有完全理解。

德国人的所作所为反映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民族性格。他们埋头于实验。用骑兵换花瓶的撒克逊皇帝奥古斯特二世是瓷器研发的主要推动者。他在德累斯顿建立了一个实验室,并聘请了一位名叫钦豪斯的年轻数学家负责该实验室。

这位数学家研究了十多年,一无所获。但在1701年,他的研究迎来了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出现了一个名叫波特的乡村男孩,他自称是一名炼金术士。

炼金术在欧洲是一种古老的迷信。人们相信有一种神秘的方法可以把不值钱的金属炼成黄金。直到18世纪,很多人还相信,即使是大科学家牛顿晚年也研究炼金术。所以当这个男孩出现时,所有的德国封臣都争先恐后地去抢他。最后,奥古斯特二世得到了他,并把他送到了陈豪斯做助手。

经过长时间的囚禁和实验室恶劣的环境,男孩精神失常了,开始胡言乱语,说什么配什么就能得到金子。虽然这些所谓的秘方并不能真正有效,但这些完全突破逻辑和常识的说法却激励了陈豪斯。他开始打破常规,尝试以前认为不可能的方法,一个一个做排斥性实验。

1706年,在陈豪斯制作白瓷的第18年,他试图烧制一种由红粘土和应时制成的简单器皿。结果发射时没碎,放进桶里也没裂。就这样,他终于第一次成功烧制瓷器。经过一年多的改进,1708年1月15日,夏延豪斯终于烧制出了第一件白瓷。

为了这一天,陈豪斯花了20年,波特被监禁了8年。4月,奥古斯特二世下令建立一个瓷厂,这是西方第一个瓷厂。今年10月,钦豪斯去世。波特格虽然没有制作黄金,但是他帮助陈豪斯制作了和黄金一样珍贵的白瓷,所以这种瓷器也叫"波特瓷器"。300多年后,一座波特的雕像在德累斯顿竖立起来。

英国的白瓷生产起步稍晚。

1726年,英国普利茅斯一位名叫威廉·库克沃西(William Cookworthy)的年轻药剂师学徒偶然读到了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其中有一封当年殷从景德镇寄回欧洲的关于白瓷制造的信。库克沃西的个人命运和英国瓷器的历史在这一天发生了改变。

尹在信中提到高岭土和白光是两种最重要的原料。用中国工匠的话来说就是。瓷石如骨,高岭土如肌"。这里的瓷石就是白色的砧板。

基于这些信息,Cookworthy开始在世界各地寻找这两种材料。他不断打碎珍贵的白色瓷盘,研究其成分。他又绕过群山,在这里和那里挖了两次。最后,在英国康沃尔郡的一个花岗岩地区,他发现了一种类似于白墩子的材料。然后,就是组合各种原料。

这时,他已经五十岁了。经过十多年的实验和研究,1768年,库克沃西成功烧制了他的第一个白瓷酒杯。虽然非常粗糙和粗糙,但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本地生产的瓷器。随后,库克沃西开了自己的瓷厂。

由此,英国的普利茅斯也成为了堪比景德镇和德累斯顿的第三世界瓷都。景德镇代表了瓷器的起源;德累斯顿是欧洲人解开瓷器之谜的地方;普利茅斯标志着英国瓷器制造业的崛起。这三座城市都与瓷器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节点事件息息相关,堪称瓷器圣地。

在掌握了白瓷的秘密后,技术在德国和英国已经迅速转化为市场化生产。

虽然萨克森曾经享有制瓷技术的秘密,但新开的瓷厂总是不惜重金从萨克森瓷厂挖人才。奥古斯特二世无法抗拒市场力量。结果,萨克森开发的白瓷的秘密很快就不再是秘密了。随着技术的解密,各地工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德国的制瓷技术进步很快。市场打破了德国制瓷的秘密,给出了最充分的资源配置。

在英国,Cookworthy还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名叫Wedgwood。他从库克沃西那里听说美国印第安人领地可能有高质量的瓷土,于是马上派人去买了好几吨新瓷土,如果可能的话买下整座山。他派来的人九死一生,最后从切罗基印第安人那里得到了5吨瓷土,带回了英国。

后来,韦奇伍德也开了自己的瓷厂,并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品牌。韦奇伍德的瓷器在英国和俄罗斯皇室非常受欢迎,被誉为"女王皇家陶瓷"。1812年,骨瓷餐具首次问世,色泽纯白,晶莹透明,风靡全球。"韦奇伍德"也成为了精致瓷器的代名词。

在Cookworthy和Wedgwood这样执着进取的瓷器商的不断竞争中,英国瓷器的质量和产量迅速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之前说过,库克沃西在1768年烧制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白瓷杯。仅仅42年后,即1810年,英国成为瓷器出口国。18世纪末,英国人发明了掺有动物骨灰的骨质瓷,在颜色和质地上都超过了传统的中国白瓷。其中,上面提到的韦奇伍德牌骨瓷直到今天仍然是瓷器界的顶级品牌。

而就在欧洲人模仿、超越我们的时候,瓷器的起源地中国又是什么情况呢?

18世纪,中国处于清朝的鼎盛时期,皇权强大。最好的瓷器技师只能为皇宫服务。在书中,作者引用了雍正五年一位瓷器监管官的总结,其中说:监管瓷器150,200件,官窑亏损空,监管官要自己出钱维持。这个冬天,景德镇寒冷多雨。为了防止瓷胎干燥,官员自费搭建棚子等等。

雍正帝的批示,只有一句不带感情的话:"听着,我知道,然后讨论。"相对于欧洲的火爆气氛,中国的瓷器行业呈现出的是这样一副冷面孔。

19世纪,中国历史进入近代,遭遇种种不幸,瓷业日益萧条。这种萧条在瓷器出口数据上更为直观:17世纪60年代,景德镇出口瓷器年产值360.5万两至450.5万两白银。到1818年,这一数字降至125.4万两白银,亏损超过50%。1840年鸦片战争后,每况愈下。

而且,除了国际市场份额被英国新兴的瓷器出口商挤压,一些曾经引以为傲的技术也失去了。引用景德镇官窑给清廷的最后回复。那是1911年,清朝已经接近尾声。风雨飘摇的清廷还在要求景德镇制作100个七尺红釉瓷盘。景德镇回复:我们已经没有这个工艺了,只能送100个其他瓷盘。1955年,中国甚至需要邀请当时东德的技术工人到景德镇教授现代制瓷技术。

中国瓷业的衰落也让我们看到,再先进的技术,如果被垄断,只为社会顶层服务,也会逐渐失去生命力,落伍。中国的白瓷技术领先欧洲近千年。其中,最好的官窑人才只能为皇帝家族服务,工匠永远是工匠,很难成为商人获得知识产权的利益。商人难以成为社会认可的科技专家,无法进入国子监或英国式的皇家学会获得新的智力辅助和更高的社会荣誉。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工匠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天赋和前辈传承下来的经验来保持技艺,很难有所创新。

这段历史能带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对竞争与创新关系的理解。英国白瓷技术的创新源于竞争环境迫使商人引进更高质量的瓷土,开发更先进的技术。今天我们鼓励创新,一个重要的观察点就是鼓励竞争还是限制竞争。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就白瓷而言,私营部门是塑造市场结构的最大力量。在短短42年的时间里,从制作第一个粗瓷杯到成为瓷器出口国,英国没有依靠自上而下的国家战略规划,而是依靠库克沃斯、韦奇伍德等R&D私营部门的努力。德国制瓷技术的突破源于奥古斯特二世的"瓷病"但最终也是市场的作用,实现了技术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精美绝伦的中国白瓷曾被欧洲人视为圣杯,也激发了法国人、德国人和英国人的野心。他们努力尝试,终于掌握了白瓷的秘密。"圣杯"在市场上,中国白瓷很快被欧洲制造的瓷器所取代。

我们熟悉这种模式:首先引进和模仿国外技术,然后专门研究、改进和批量生产,直到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200多年前欧洲人发现白瓷工艺秘密的故事,是欧洲摆脱对中国工艺依赖的故事。这不可避免地提醒人们,今天中国的制造业也面临着和欧洲类似的情况,只是角色互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