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的水银真的防盗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7 13:26

众所周知,秦始皇陵中有大量的水银,很多人对那么多水银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种说法是水银作为江河湖海建立地下王朝,也有人认为是用来防盗墓的。毕竟水银是剧毒的。但实际上,这些水银的真正作用是什么?那么多水银给秦始皇做了什么?让边肖给你介绍一下。

1.秦始皇陵含有大量的水银。

根据考古研究,确认秦始皇陵核心区存在强汞异常区。20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首次对秦始皇陵的土壤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有"陵墓核心区面积约12000平方米。强汞异常区"。2003年,研究人员再次检测密封土壤中的汞含量,发现汞异常来自地宫,其中地宫北部和东部的汞含量最强,南部次之,西部和北部基本没有异常。

上述两项检测结果显示,秦始皇陵在建造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汞被释放出来。这与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描述基本吻合:"以水银为百河海,以机灌输。上有天文,下有地理。"那么,为什么秦始皇陵的地宫会放大量的水银呢?这种行为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指出,古代墓葬中放置水银主要有两个目的:防腐和防盗。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但不适用于早期墓葬。随着这一猜想的传播,很多人认为墓葬中的水银是为了防腐防盗而放置的,秦始皇陵地宫中的水银也是如此。那么,真的是这样吗?今天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在古墓中放置水银的例子并不少见,文献中最早使用水银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据《吴越春秋》记载,吴王阖闾之墓是"以水星为池"。此外,据李泰等人编纂的《扩支志》记载,永嘉末年,齐桓公墓遭盗扰,而"水银池和金蚕几十本"。遗憾的是,这两本书都没有明确指出在贺绿墓和齐桓公墓中放置水银的作用。

但在明代成书的《东周史》中,描述伍子胥掘尸鞭笞的情节,隐约透露出一条用水银防腐的线索:"(楚平王)尸体采水银,皮肉不变。"据此,伍子胥在掘墓时,看到楚平王的尸体没有腐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尸体经过了水银处理。当然,《东周编年史》是小说家的说法。虽然不能完全否定,但也不能相信。

2.水银在古代是用来做什么的?

据有关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汞(朱砂)有很深的认识,主要用作颜料和药物。值得一提的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用赤铁矿或水银(朱砂)陪葬的现象就陆续出现,但直到秦末,也没有文献对这种陪葬习俗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

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炼金术进入萌芽状态,有人开始尝试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但此时还没有出现通过朱砂或水银的方式来实现尸体不朽的理论和尝试。直到汉代,炼丹术在汉武帝时期达到第一个高峰,大大提高了人们对朱砂(水银)的认识。也是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发现水银具有一定的毒性。

有意思的是,唐宋以后,很多皇室贵族和高官开始聚集在一起,用水银掩埋尸体,为的是不让尸体腐烂。例如,宋代的《李宸妃列传》曾经记载:

"仁宗一蹶不振,不顾朝方疲惫,痛自怨自艾。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庄毅。幸运的是,鸿福寺为子怡宫提供了一个追悼会,这是哭着做的。公主如生命般美丽,皇冠如皇太后。它是用水银养的,所以还不错。"——《宋史》

在《李宸妃传》中说,当棺材再次被更换时,它的身体没有被破坏,就像以前一样,并指出原因是"用水银养它"。虽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使尸体不腐,但根据《宋史》的记载,人们早就有了用水银防腐的意识,而且已经广泛使用。在这样的文化心理下,它成了一种极其光荣的"礼物"。比如《宋史》中提到,张浚、杨存忠死的时候,皇帝曾赐水银:

绍兴二十四年,清河郡王张浚下葬,曰:"张很有说服力,这和他不同。"仍然给七束冠,丢西姆的故事笼巾,一件长袍,二百二十块水银和一百五十二块冰片。后来杨存忠秋、孝宗下令寺院鸣钟,仍赐水银、冰片。——《宋史》

张浚死时,宋高宗曾下令重葬,其中赐水银二百两;当宋高宗退位做太上皇时,宋孝宗在处理杨存忠的葬礼时也给了他水银。由此看来,无论是李宸妃、张军还是杨存忠,在墓葬中都使用了大量的水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防腐。

唐宋以后,用水银防腐的葬俗不仅在中原地区盛行。比如《英雅胜览》中提到暹罗国也用水银做防腐剂:"有钱人死了,就用水银埋在腹部。"当然,在具体的治疗上,用水银填腹和用水银浸泡身体是有区别的。

就相关记载来看,古人对水银的认识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演变过程:先秦时期,水银(朱砂)主要作为丧葬习俗下葬,其背后的文化渊源很少有人解释;直到唐宋时期,社会上层都将水银视为可重复使用的防腐材料。从这一点来看,齐桓公墓、贺吕墓、秦始皇陵地宫大量使用汞作为防腐材料的可能性非常小。

3.秦始皇陵的水银是什么?

那么,先秦时期用水银陪葬是为了防盗吗?

关于这个问题,段清波先生有过合理的分析,可供参考:"随着人们对汞的物理化学性质认识的逐步深入,汞在人们观念中的作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也正是汉代大规模炼丹的盛行,才让人们意识到水银的强大毒性。"可以说,在汉代以前,人们是否意识到水银的强烈毒性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所以人们能否有使用水银防盗的意识还是一个未知数。

更重要的是,对于贪婪的盗墓贼来说,隐藏的武器和毒药很难阻止他们。况且水银的毒性还不足以瞬间杀死盗墓贼。所以秦始皇陵地宫里的水银作为防盗设施的可能性并不大。

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想搞清楚秦始皇陵地宫放置水银的真实意图,还需要重点关注其他方面。要了解埋藏在地下的水银,我们可能要参考一下当时水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地位。

据相关研究,汞的提炼始于春秋时期,其实际应用主要用于"白术"事实上,它是用来制造金银制品的。在烫金过程中,先将金汞齐(剂)按7:1的比例熔化,然后均匀地铺在金属器皿上,再经过加热烘烤,合金中的汞会完全蒸发,使金留在器皿上,形成烫金产品。

这种镀金镀银的物件看起来更加精致华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受到社会上层的欢迎。同时,由于古代炼汞产量有限,这种液态金属被视为一种财富,由有权有势的人控制。也正因为如此,齐桓公、阖闾、吴王、秦始皇等帝王建立了"水银池"。

此外,"水银池",而且还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以水银为百河海,以机灌输。"据司马迁说,秦始皇陵修建时,地宫里有用水银仿制的河流,可以流动。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秦始皇为了突出自己统一六国的功绩,特意用流动的贵金属来展示江河湖海,表明大秦帝国的疆域。同时,陵区埋葬的兵马俑象征着秦帝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通过以上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秦始皇陵地宫放置大量水银的意图主要是为了显示秦始皇的丰功伟绩。这时候用水银埋的原因,不是着眼于防腐或者防盗。当然,秦始皇陵的地宫尚未发掘,这些只是根据现有文献的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