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各地为何会有中国劳工的塑像?(欧洲工厂工人)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7 09:39

2018年11月27日,为纪念一战中牺牲在欧洲的华工,由中国著名造型艺术家、北京金泰美术馆馆长袁·创作的雕塑《凝固的汗水,永恒的记忆》在法国圣昆廷市揭幕。就在一年前,一座中国劳工的雕塑还竖立在比利时西部城市Poplinger郊区的布斯村。

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7月持续到1918年11月。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向德国宣战。这时,战局已经相当明朗了。当时北洋政府预测协约国必胜,匆忙对德宣战。而且没有派军队,只派了一些工人去欧洲战场。成千上万的工人死在国外。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忙于自己事务的北洋政府宣布"中立"。但要时刻关注战局的发展。袁世凯上台时,梁实义向他提出建议:"德奥以小敌大,战争结果将难分胜负。在我看来,还是明白对德断交宣战,在未来的和谈中获得地位,对国家的未来大有裨益"。袁世凯死后,段掌管。鉴于当时日本已经参战,他认为:"现在日本加入了,如果我不加入,日本势必染指青岛",还有"虽然德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很难犯众怒。很难赢。未来如果协约国赢了,中国就是局外人,中国参与,那将是完全不同的局面。届时,中国也将是战胜国之一,有我出席会议,一定会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

1917年,在布鲁塞尔突破战役、索姆河战役和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之后,德国被严重削弱。随着战局的进一步发展,盟军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段等人认为,如果中国此时不宣战,战后将无利可图。此时宣战,战后可以分一杯羹。这对于当时积弱积贫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提高国际地位的好机会,同时也可以牵制外国势力,尤其是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宣布:"自2006年8月14日上午10时起,中华民国宣布德国与奥地利处于战争状态,根据国际公法和惯例,废除以前中国与德国缔结的一切条约、契约和协定,以及其他国际条款和协定,以及中国与德国和奥地利的关系"。与德奥宣战,与德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自动废除,当然涉及德国的庚子赔款也废除。

为此,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既然是参与国,就要主张权利。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强化邮权。宣布中国有权检查在中国设立邮局的国家的邮件。第二,中国的海洋主权得到加强,并颁布了《捕审判庭条例》和《海上捕令条例》。第三,收回德国和奥匈帝国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租赁权。第四,德军在中国被解除武装(因为慈禧太后对11国宣战,袭击外国使馆,导致八国联军入侵,签订不平等的《辛丑条约》,外国有权以保护本国国民的名义在中国驻军。这是对中国最不利的一次,使日本人得以在中国驻军。后来,这些部队首先发动了侵华战争。)。所以,我希望外国在中国的驻军可以解除,从德国人开始。五是查封德国在华财产,停止对德国的义和团赔偿和一切外债。第六,要求协约国其他成员暂停中国的庚子赔款。七是提高关税。在最初的不平等《南京条约》中"协议关税"在5%的固定税率基础上,再增加5%的关税。八是防止范德华和奥匈国民在天津周边二十里内驻军(根据中日条约,北京到山海关的外国军队可以驻军,中国军队不允许在此驻军)。

参加一战的大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超强的战争能力让双方的战斗迅速白热化。一场战斗容易出现几十万的伤亡。英法俄等国家很难招到国内兵。劳动力严重短缺。急需从海外殖民地动员大量劳动力到欧洲战场。补充男人和劳动力的需求。

而且中国既然宣战了,除了主张权利之外,还必须表现出一些东西。事实上,在宣战之前,英、法、俄等国鉴于战争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兵员不足,曾在中国招募华工从事建筑、修路等工作。北洋政府出于战后利益的考虑,默许了这种行为。宣战后,我们继续向欧洲战场输送华工。按照事先约定,打架应该是欧洲人的事,中国人无非是端茶倒水。事实上,许多中国工人也前往战场,帮助修复工事,运输弹药,搬运担架,掩埋尸体等。约30万华工奔赴欧洲战场,约14万人奔赴英法,至少20万人奔赴俄罗斯。大约5万名中国工人死亡。由于时间久远,统计口径不规范,当局对劳动者的生活漠不关心。具体数字只能是大概,无法精确统计。

被派往欧洲的中国工人受到恶劣的待遇。并被欧洲人歧视。但由于长期共同战斗、生活、交流。也有很多工人与欧洲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那时候的中国还不够和平。所以很多华工战后没有回国,长期定居欧洲。同时,由于欧洲的战争,男女比例失衡。很多欧洲男人战死沙场,很多华工和欧洲当地女人结婚成家。

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在提案中,中国提出了撤回外国军队、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界、免关税等一系列主张。经过五个多月的激烈辩论,1919年6月28日,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和平条约。然而,日本以与中国政府签订的第21条为借口,坚持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当时,中国代表顾维钧和其他国家进行辩论,但未能挽救局势。美国、英国和法国最终支持了日本的要求。当时消息传到中国,引起舆论哗然,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国内舆论纷纷强烈谴责北洋政府丧权辱国。

1919年6月27日,在《凡尔赛条约》正式签署之前,中国劳工毕翠德向当时的中国外交部长陆征祥邮寄了一个包裹,里面有一支手枪和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如果你签字答应日本的要求,请你马上用这把枪打死自己,否则我们就死定了!签名:中国劳工,山东省莱芜县牛泉镇上峪村农民,97237号,毕翠德。"迫于舆论压力,北洋政府拒绝签署《凡尔赛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身就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非正义战争。巴黎和会的实质是战后的分赃问题。因此,中国作为弱国,在与日本的较量中处于劣势是必然的。按照北洋政府的想法,还是倾向于先签约,对山东条款有所保留。想要废除德国的领事裁判权,取消德国的庚子赔款,战争赔偿等内容首先要通过凡尔赛条约来确定。北洋政府非常担心,如果现在不签订条约,将来单独与德国谈判时,连上述好处都拿不到。但由于国内强烈反对,北洋政府最终不敢签字。

后来经过多次外交努力,经过多轮磋商、反复较量、妥协,中德两国终于在1921年5月21日与德国签订了《中德商贸条约》,这是中国参加一战的最大成果,条约规定按照《凡尔赛条约》的原则赔偿中国,另外赔偿中国处理德国战俘所发生的费用。德国用400万元现金和约4400万元津浦、沪广铁路债券作为战争赔款。此外,中国还欠德国商人和华侨约4000万元人民币,德国政府对他们进行了补偿。以上共计8400万元。如果算上战争期间中国获得的德国船只等物资,以及被免除的庚子赔款,总额约为2.5亿元。

作为战胜国和弱国,中国所谓的"修改条约的外交"取得了一些成果:1922年,通过华盛顿会议,中朝签订了《关于解决山东悬案的规定》和《关于山东悬案的详细协议》,中国在山东的主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条约规定,日本应将胶州旧德租界归还中国,撤走日军,并将相关公共财产移交中国。同时,它保留了日本的一些权利,例如开放胶州的旧德国租界作为商业港口,并允许沿海生产的盐销往日本。后来在1926年,中国在维也纳与奥地利签订了《中奥商贸条约》。

北洋政府作为一个军阀政权,由于时代和办事能力的局限,体现在外交上就是政策多变,投机性强。它的外交政策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来自"联合英美对抗日俄",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亲日抗美",然后到巴黎和会"美国和日本",见风使舵,试图通过"用野蛮人控制外国人"实现目标。但总的来说,它在维护中国利益方面还不够成功。由于当时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作为一个弱国,中国外交举步维艰。在列强的夹缝中生存是非常困难的。借着一战的契机,我以很小的代价勉强进入战胜国行列,希望获得中国在世界上的平等地位。

由此可见,一战后中国得以获得战胜国的地位,获得了一定的利益。应该主要归功于那些出国的工人。他们用生命和苦难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当时中国甚至希望派遣劳工组成军队去欧洲打仗。中国人通过参战,用英法装备武装起来,通过参战达到强军的目的。由于日本的强力阻挠等因素,最终未能实现。

欧洲人今天还在纪念华工,原因主要在我看来:第一,当时的法国劳工确实为英法等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工人用生命减少了欧洲人的伤亡,欧洲人自己也很清楚。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这些劳动者是在和他们一起战斗。第二,很多华工后裔至今生活在欧洲,已经融入当地社会,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些人不会忘记他们的祖先,他们会以各种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站立雕塑是对他们的一种纪念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