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命运之战是怎样的?有哪些晚清的悍将名臣登场?(曾国藩最后一战)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7 05:13

说起曾国藩,相信学过历史的朋友都不会太陌生。他是晚清名臣,也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理学家。同时,他也是湘军的创始人和统帅。咸丰八年(1858年)七月,遵照咸丰圣旨第二次出山的曾国藩脱胎换骨,大局极佳。这时,曾国藩不再单方面

理解祖父的遗产"男人以懦弱和缺乏刚性为耻"他是一个固执的人,他的起起落落已经让他明白"大柔不软,就是不死板"意思,重新进入官场,他是一派"认识男性,留住女性"迎合的态度。

但在战略检讨上,处处软磨硬泡的曾国藩却是另一番格局,不仅准确,而且稳健。

在他看来,咸丰从浙江向东推进的政策,是一种只顾眼前,看不到大势的妄想。但从安徽西进,攻下安庆,从长江上游构筑,才是判断大势的决胜之道。

英雄所见略同。

湘军另一大老板胡林翼赞同曾国藩西进安徽的战略。

然而,就在两位湘军大佬密谋在安徽开战的时候,因天京内讧而奄奄一息的太平天国突然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陈玉成、李秀成两位才华横溢的将领联手,一举突破清军江北大营,进而在三河镇消灭了湘军精锐勇猛的李。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也在三河镇的惨败中丧生。

但曾国藩西进安徽的决心没有动摇。相反,他变得越来越坚定。

为此,他特地向咸丰献上奏章:"自洪、杨内乱以来,镇江收复,金陵反叛第一凶焰久矣,但陈玉成往返江北,与土匪勾结,屡败我师于庐州、浦口、三河,导致皖北普遍糜烂,江南贼粮无穷。"

曾国藩为咸丰欢呼。攻下安庆,消灭陈玉成主力,攻克金陵,只是时间问题。

咸丰最终批准了曾国藩围攻安庆的计划。

但遵循当时的情况,咸丰批准这个计划,并不代表他认同曾国藩的策略。此时的咸丰正把希望寄托在看似强大的江南大营身上,所以曾国藩在他眼里只是个配角。

配角决心努力,老板当然不会阻止。对于曾国藩来说,这其实是另一个"成功没有巨大的回报,失败了也会内疚"冷淡的接待。

不客气地说,这是艰难曲折的成大事道路上的一种常态,考验着最终能成大事者的应变能力和评估大势的魄力与决心。

简单来说,在成就大事的道路上,越是不乐观,越是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知识,锐意进取。

曾国藩和胡林翼当时就是这样。两位大佬并没有因为三河镇的惨败而怀疑项的真实实力。他们反而把失意一时的项和当权一时的江南大营做了比较。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江南大营内衰必是笑话,项是天下救兵。

说到百折不挠的行动,胡林翼对曾国藩说的话颇为振奋。他说"东南要成功还为时过早,要做好自己的事,不要管别人!"

就这样,被称为曾国藩命运之战的安庆之围正式拉开序幕。

曾国藩打仗,从不贪小利,从不谋巧,从不打无准备、无把握的仗。

对此,他有一句话值得深入研究-";静态制动是主要方法。"

这句话怎么理解?

曾国藩曾经形象地解释过:"两个人拿着长矛打起来,先戳的是客,然后先刺的是主。礼貌先盛后衰,主体精神先弱后强。所以,军人更喜欢当主,不喜欢当客。"

具体来说,在攻城掠地的时候,守城者是主人,进攻者是客人。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静态制动是主要方法"?

曾国藩唯一的办法就是"扎扎实实打持久战"每到一个地方,挖一条长长的壕沟,扎好营,等困在城里的敌人主动进攻。只要对方先出城进攻,遇到村子的湘军就是反客为主。

纵观历史,踏入现实,攻城略地,控制百姓是一回事,曾国藩的心态其实是"后期制作秘诀不在于快赢,而在于稳赢。

说得更形象一点,无论强弱,曾国藩从来不和对手打虎下山,只打蟒蛇。

因为一直坚持这样一套打法,曾国藩总是先拔掉外围的钉子,准备攻城。

当时为了围攻安庆,首先要撤的就是安徽的太湖。这次完成攻击的专家是谁?

还有"多隆胡宝"多隆、包抄的名声。

鲍超在湘军中名气很大,而多隆阿因为是满人,往往被忽略。事实上,在决定曾国藩命运的安庆之战中,多隆阿是最出色的球员,立下了最突出的战功。

安徽太湖一战,多隆阿是主将,一战歼灭太平军两万余人。

至此,安庆之战,各路英雄的味道也就慢慢出来了。

安庆之战不愧为曾国藩的命运之战,因为其战略意图非常宏大,不仅要夺一城,占领战略要地,还要消灭陈玉成的主力部队,甚至要借一城打陈玉成。

提出如此宏大构想的不是别人,正是比曾国藩更英勇的胡林翼。

根据胡林翼的手迹,湘军围攻安庆,这是一座围城,大元军很多。

显然,争取援助比攻城更困难,也更危险。

曾国藩和胡林翼最后是怎么选将领的?

两位湘军首领最后决定由曾国荃负责攻城,阿负责打援。

说到这个大家伙,我们就应该明白为什么在安庆战争中战功最突出的是多隆阿了。此人在激烈的大源之战中,与陈玉成军激战数次。无论智勇双全,陈玉成都没有讨到便宜,但他始终没有突破大源防线,从内线配合安庆守军。

几乎可以说,正是多隆的智斗和血战,才最终成就了曾国荃攻克安庆的功名。

安庆之战之所以恢弘壮烈,除了战略意义非同一般之外,双方倾尽全力,战场之外的各种博弈更是惊心动魄,令人应接不暇。

咸丰十年,东南宏观战局可谓瞬息万变。

今年是咸丰30岁生日。为了得到吉兆,江南大营元年攻占了江中战略要地九洲。然后在朝廷一致同意捉贼指日可待的时候,太平天国宰相洪仁玕联合陈玉成、李秀成献上"围魏救赵"逆转计划。

这个计划击中了咸丰不想失去江浙财富的致命心理。李秀成先是率军围攻杭州,从江南大营调出援军后,一个回马枪,江南大营在他和陈玉成的围攻下全军覆没。

咸丰以为自己过生日就能平定东南,但看到的却是自己战略理念的彻底破产。

但对曾国藩来说,咸丰的破产,江南阵营的崩溃,是他在坚持己见后眼界大开空的大幸。此时只有依靠项稳定国家的咸丰,再也看不起曾国藩了。

但由于对曾国藩的偏见,没有其他长子可选的咸丰,还是不想给曾国藩执掌东南的实权。

此时,很快被慈禧扫地出门的肃顺做了一件令清廷铭记的明智之举。他一针见血,对咸丰说:"满族人很迷茫,不能为国家做贡献,只知道要钱。国家遇到重大问题,就要重用汉人。"

这一言论无疑是给清廷带来短暂复兴的关键词。被勉强说服的咸丰最终颁布上谕,授予曾国藩兵部尚书的头衔,代理两江总督。

但是,咸丰这个短命无所事事的皇帝,真的没有睿智宽广的眼光。由于偏见和坚持己见,他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同时又额外给了曾国藩两件东西。

同样是隐藏的敲门。他告诫曾国藩,切不可为师自用,不听指挥,自作主张;另一个更像是附加条件。他命令曾国藩立即解除安庆之围,全力救援江南。

有人评价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大事,是因为他有一种常人达不到的定力,在每一件大事上,他总是有勇气走自己的路。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真理是普遍的,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在巨大的压力下牢牢守住少数人的真理。

因为这不仅需要坚持,更需要放弃,甚至牺牲。

曾国藩随后的所作所为,清楚地展示了其中的艰辛和残酷。

为了在咸丰过关,他一方面专门奏章,讲述陈围攻安庆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又摆出驻守碣旗门的架势,准备救援江南,以免彻底激怒咸丰。

尤其是在祁门,这绝不是曾国藩不尊重兵法常识的低级错误,而是为了大局的无奈妥协。

因为这个妥协,身处险境的曾国藩在太平军围攻祁门时差点丧命。

对一个绅士来说,还有更残酷、更困难的事。

咸丰十年八月,眼看援军始终无法突破这一关,陈玉成再次"围魏救赵"计划西进,兵指武汉。

湖北巡抚胡林翼看到武汉有失陷的危险,急得吐血自刎"傻子下棋,不分家。"

为保武汉三镇,胡林翼请求调走鲍超和多隆阿,暂时撤回安庆之围,救援武汉。

这是为了救他哥哥。按理说曾国藩应该欣然从命,结果却适得其反。曾国藩坚持青山不放,断然拒绝了胡林翼的邀请。

严肃地说,为了用死亡包围安庆,曾国藩此举无异于背信弃义,让胡林翼生死未卜。

为了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是一场怎样的斗争。

好在曾国藩的坚定最终粉碎了陈玉成的诡计。眼看武汉急攻不下,又无法从安庆外围调动项,想救安庆的年轻指挥官只好折返,直接救援安庆。

不知道,曾国藩在这里刚刚迈过君子难行的险关,京城又出事了。

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五日深夜,身在祁门的曾国藩收到一封急信。

这是什么?

此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冲入北京。咸丰仓皇出逃时,向曾国藩下旨,派鲍超率领三千精锐部队"一路向前,周日去北京,为胜利和保护买单。"

这不仅是勤王的命,也是打胜仗,蚕食湘军精锐的计。

曾国藩拿着这道圣旨又尴尬又气愤。

勤王的生命不容侵犯,这几乎是庙堂政治的一条红线。但一旦包抄的精英调走,安庆势必退兵,从而功亏一篑。

我们做什么呢

就在所有人都在琢磨是不服从还是服从的时候,又一个著名的中兴部长出现了。

这个人就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

这时,李鸿章非常聪明。他没有被这个命令所限制,但他以极大的洞察力看透了当前的形势。外国人要的是利润,不是清朝的土地。现在,恭亲王呢?奉命与外国人谈判,可想而知,给好处的事用不了多久。这是什么意思?如果和谈完成,勤王的命就废了。

既然是这样,又何必为抗命而烦恼呢?稍加技巧,十天半月,当朝廷不再需要勤政,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此言一出,曾国藩豁然开朗,一封有意延请我的信发出后,一切如李鸿章所料。

通过这些英雄的智慧和勇气,咸丰十一年七月,安庆城终于被围困,断粮。

这意味着决定安庆命运的决战已经开始。

在这里,最后的英雄,曾国荃,终于可以出现了。

曾国荃领导的世界末日是极其悲惨的。

为了突破封锁线,太平冲锋队冲锋时每人背一大捆干草,冲到湘军长沟边上,抛草填平。填好之后,他们冲过了壕沟。

擅长打硬仗的曾国荃吉字营也不含糊。火炮难炸,千门老枪不断放。仅22日一天,太平军就连续猛攻12次,但苦战一天一夜,就是没能攻破湘军的护城河墙。

据记载,仅这一夜,项就消耗火药17万斤,铅50万斤

最后,无数的弹药和血流成河终于堆积在曾国荃"曾铁通"的声望。

安庆被攻破了。

曾氏兄弟赢得了这场壮丽的命运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