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葬的丧葬习俗在哪里?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6 16:39

说到棺材,可能有很多朋友不熟悉。棺材是一种葬具,将整块木头切割空成船形,人葬于其中。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的南方水运热非常发达,有"北方人骑马,南方人坐船"说起来,以船棺为葬,就是乘小船到对岸。棺材的摆放方式分为吊穴、吊在树上和埋在地下。船葬是

古代巴蜀人流行的一种丧葬习俗。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一些依水而居,在船上长大的民族特有的丧葬习俗。所以现在就来了解一下吧。

船棺在四川出土最多,尤其是2000年8月在成都商业街出土,规模最大,器物最精美,文化内涵最丰富。四川也是中国古代棺葬集中的地区。以蜀人为首的土著人留下了大量的蜀文化墓葬,其中最重要的是棺葬。

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古以来,我国南方许多民族也有以船为棺的习俗。上述考古成果不仅证实了文献记载,也为研究这类葬具和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但是古人为什么要用船做棺材呢?这个习俗是怎么形成的?棺材里会有丰富的祭祀物品吗?

宝州省委大院下

2000年8月1日上午,四川省办公厅食堂挖到4米深时,意外发现了几截大乌木,引来不少人围观。正好,住在附近的CPPCC文史委主任陈文书也赶到了现场。这个乌木空好像含有物体。是船棺吗?这个想法一闪而过,他马上打电话给在省社科院从事巴蜀文化研究的谭继河。谭继河分析说是船棺!他正准备出差,马上给双流机场的成都考古队打电话汇报情况。

12时,成都考古队正式进入现场。此时已有四口棺椁露出,可以初步断定这是一处大型墓葬遗址。遗址的文化积淀较为复杂,层次众多,时代特征明显,年代清晰。经过50多天的紧张发掘,墓葬的情况开始显现:竖坑竖穴,东北西南,多具棺椁合葬;该墓长30米,宽21米,占地600多平方米。棺材17口,楠木做的,生长了几千年。据估计,这座墓在汉代被盗,目前仍有7座保存完好的墓葬。如果没有被破坏,墓中应该有30多口棺材。

据文献记载,古蜀人生活在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经历了蚕丛、渝富、都渝三个阶段。最后龟仙人取代了杜预,建立了蜀国,建立了开明的称号,叫从帝。明凯家族是巴人的一个分支。他们虽然是蜀国的统治集团,但在蜀国人口中却是少数,而且大部分是以蜀国为首的土著居民,所以蜀国地区必然会留下大量的蜀文化墓葬。与巴人相比,蜀人的特点并不明显,但他们也曾有过辉煌,创造过灿烂的三星堆、十二桥文明。考古学家顾颉刚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说过:"古蜀文化独立发展,与中原文化融合是战国以来的事情。"顾先生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同时也在文献中得到了证明。但在三星堆之后,由于缺乏大量的考古发现作为注脚,蜀文化仍然像一条游在大河中的鱼,让人看不见。正好商业街发现棺葬可以弥补研究空 white。

商业街棺材规模大,普通棺材长度3?4米,最长18.8米;坟墓里埋着男人和女人。年龄最大的不超过40岁,最小的只有7岁。他们中的一些人是烈士。殉道者,即与他合葬的人,也是用来埋葬死去的贵族、首领的活人(春秋战国时期巴蜀仍流行人祭、人祭这种残酷的埋葬习俗)。过去,在成都平原上只发现了两具棺材。很明显,这不是一家人,而是从其他地方搬来合葬的。

整个墓室占地2亩,考古人员还在墓坑的南面发现了一块带榫头的条形方木。方木呈方形,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约7.5米,推测是建筑地基。在它的东西两侧,还有长15米、宽7.5米的侧厢。东线墓坑上部也有这种条形方木,估计是建筑的基础部分。这说明墓葬上是有地面建筑的,这和中国祠堂墓葬体系中古代文献记载的一模一样"去前面睡后面"建筑形式匹配。在地面建筑的中央,还有一根需要两个人拥抱的木柱。是社会栋梁还是圣树?

很明显,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坟墓,应该是贵族墓或者皇家祠堂。回顾历史,成都最早是谁建的都?当然是明凯。正是在秦统一巴蜀之后,张仪才建都。据《道史》记载,明凯家族后裔八代都在郫县(又称广汉、双流)建都,直到第九任帝时,才撤去帝号,迁都成都治蜀。现在商业街的位置是成都市中心,船棺墓巨大的皇家外观正好印证了历史。文物工作者注意到,墓的方向正好是东北-西南,符合蜀人崇西的习俗。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得出结论,当时蜀国的都城、房屋和宫殿应该位于北方和西方。

战国时期,蜀国以富庶著称,后世记载有"桑、漆、麻幸免"。其中,漆就是漆器。四川大学考古学教授童先生曾撰文指出,在汉代,巴蜀手工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最著名的是漆器。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在当时的大城市里,如果有"一千根木梁(涂漆)"或者"画一千场战斗",那么财产"这也比一个优越的家"。可见拥有漆器在当时也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蜀郡的漆器作坊到了汉代已经有了精细的分工和严密的组织。这些漆器虽然可以追溯到商业街的棺椁和墓葬中的漆器,但有传承和演变的历史,后人也常常说起蜀地"很多人技艺精湛,织锦雕刻精美,几乎是全国"。商业街的棺葬中的漆器都是木胎漆器,饰有龙纹、畸形鸟、卷云纹等。,有的上面还有描绘符号,相当精致。从漆器的制作工艺和风格来看,应早于战国中后期湖北江陵出土的楚漆器,但与春秋晚期湖北当阳出土的漆器相似。许多漆器上画在方格中的龙纹,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中原出土的交错紫铜青铜器上的龙纹既接近又不同。

商业街棺椁墓出土大量漆器,证实了战国早期漆器的产地在川西,也证实了蜀文化有着悠久的渊源和独立性。在与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同时,也独立发展。该墓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国家文物局特批在原址建博物馆,省委决定将食堂搬迁,另建一个。商业街墓葬的宝藏勾勒出一个古蜀国的轮廓,但古蜀人为什么要这样埋葬祖先呢?

蜀人船葬的文化根源

在先秦时期,很少有民族使用船棺进行埋葬。只有巴蜀地区是中国古代葬舟棺的地区。生活在河流和海岸的人们擅长建造和使用船只。他们在发展鬼的概念时,在幻想中把现实生活依附于鬼的世界,认为那个世界也需要死者不可或缺的生产和生活用品,于是就有了以船为棺的埋葬方式。

目前发现的棺椁的形状和大小,大多与河流中使用的棺椁相同,所以这种葬俗应该是近水民族生态环境和水经济生活的投影。正是因为地上的河很难过河,所以古人想象中的冥界和人间,生与死是不同的道路,阴阳相隔。必须有一条河作为分割线,一条船作为棺材,可以送死人过河,做活人"在地下要安全"心态的体现,其实强化了人世界和鬼世界的区别。造船技术之所以被移植到丧葬习俗中,是为了促进和加快生死分离,在观念上形成一种人各奔东西的局面,让生者和死者可以相安无事。

丧葬习俗的出现来自"灵魂不朽"和祖先崇拜。在此之前,人死后往往会将尸体遗弃在野外。当灵魂的概念产生时,人们根据各种关于灵魂与尸体关系的想法,以及关于灵魂在阴间生活的幻想来安排尸体,从而导致了各种埋葬方法和葬礼仪式。至于具体的埋葬方式来处置身体,安顿灵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圈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从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丧葬文化特色。"送魂"是巴蜀先民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蜀王传》记载:"冰以秦为蜀首,称文山为阙,其名为门。死人听说过,鬼灵见过。"这种说法在今天看来纯属无稽之谈,但在当时的蜀人眼中却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蜀中流传着死人不死人都要经过"天蓬门"以至于经常出没的鬼魂和幽灵经常被人们看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蜀人有很强的送魂意识。

蜀人的祖先要把死人送到哪里去?据文献记载,蜀人亡灵必经的田鹏门,位于成都平原西缘、岷江上游的川西高原山区,是文献中所说的蜀人祖先的发祥地。这样的巧合,应该是清楚的反映了蜀人把亡魂送到了祖先的出生地。通常,"送魂"我们的交通工具是运送死者遗体的船的棺材。古巴蜀人的丧葬工具中使用舟棺,正是为了给逝者的灵魂顺利到达祖居提供交通工具。

古代巴蜀地区棺葬的出现和流行,与巴蜀先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密切相关。从人们赖以为生的自然环境来看,四川盆地河流众多。在巴蜀民主之前,必须依靠船只,所以巴蜀是中国古代使用独木舟的主要地区之一。

在文献记载的古代传说中,有关于巴蜀先民靠水而居,善划船的记载。如《后汉书·南蛮西南传》引自《世本》说:"巴、南县人原来有巴、、秦、项、郑五个姓。这都是因为钟从山上掉下来...没有君主,万物都是鬼神。就是对着石洞一共投了几箭,能赢的就算是王者。只有巴比特的儿子一个人,大家都叹气。让地球上每一艘船,谁能漂浮,被视为国王。我知道我的姓,但我独自处理我的事情。因为这是林俊的共同立场。从沂水到阳炎是坐土船。"

这个传说充满了神话,但其中"地球船""可以浮动"还有"日君"带兵倍增"地球船"沿水道迁徙的故事表明,巴人是真正的依水而居、善船的民族,船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由于巴人对船艇有着特殊的感情,船艇的制造和航行能力成为了他们能否称王的主要条件。

相比之下,蜀人也是依水而居,沿水路迁徙的民族。据《史记·武帝本纪》、《华阳国志》、《十三国志》记载,蜀人的祖先是轩辕帝,自西北向南定居岷江、雅砻江流域,后进入地势低洼、沼泽茂密的成都平原。蜀人如果不是长在船上,是很难沿着水路迁徙或者开发成都平原的。

众所周知,丧葬行为在"灵魂不朽"在原始宗教观念的影响下。为了让逝者的灵魂像以前一样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和娱乐,人们往往会把逝者生前认为最珍贵的东西和死去的占有者一起埋在坟墓里,让他在阴间继续使用。

因为巴蜀先民靠水而居,生产生活活动中少不了舟船,所以死后用棺椁作为葬具也就顺理成章了。

正因为如此,船棺墓中的独木舟就其大小和制作而言是完全实用的。可以推测,这种墓葬工具或墓主生前使用的水运工具,死后将作为陪葬工具使用...可见船是作为陪葬工具使用的,这可能表明巴蜀的祖先"以船为家"信仰,或者说死后需要一艘船的信仰。

无独有偶,20世纪50年代,重庆巴县东孙坝和广元赵华宝林苑发现棺椁墓地,均被认定为巴文化墓葬。1999年,重庆云阳抢救三峡库区文物时,也发现了一具木船棺的痕迹。这些地方正好处于巴人的活动区和迁徙路线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彭县(今彭州)、浦江、大邑、广汉、绵竹等地也发现了棺椁,所以说只有巴人葬在棺椁里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考古学家承认,棺葬并非巴人特有的葬制,成都平原上发现的棺椁明显带有蜀文化的特征。棺葬不仅在中国南方巴蜀地区有,在福建也有。不同的是,福建武夷山的棺材挂在悬崖上。是什么样的场景?

这是一个绞尽了几代后人脑汁的谜。和天葬、水葬一样,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形式。埋葬地点一般选在河边的悬崖上。棺材放在距离水面几十到几百米的天然或人工洞穴里,有的直接放在木桩上吊着空。武夷山九曲河两岸的山崖上,至今仍有十余具悬棺遗骸。

武夷山悬棺

方圆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的武夷山,四周山谷环绕,有"齐秀家位于东南"的声誉。游客泛舟九曲溪蜿蜒的绿水上,荡漾在红黑斑驳的岩峰之间,可以看到世界上难以想象的奇观:一口古老而饱经风霜的棺材ling 空悬挂在陡峭的悬崖上。这是一种古老而奇特的丧葬习俗,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悬棺葬。

据福建省武夷山地区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武夷的青年从远方来,穿着戴岳,吃着喝着露珠,辛辛苦苦开了一座山。当他头发胡须全白,儿孙满堂的时候,这里已经变成了松柏常青的美丽田园,天上的神仙也来流连。由于武夷山的贡献,仙人将其命名为"吴亦君"这片青山碧水也因此得名武夷山。吴懿君生前告诉后人:死后把尸体放在灵槎里,让它穿越天上的银河;并把鱼干放在灵茶里作为礼物送给他的天界朋友。后人遵照他的遗愿,将一根圆木砍成一根灵槎,放入吴翊钧的尸体和鱼干中,在他生前居住的小藏峰东侧岩壁的缝隙中,在上面放上一块木板,让它划水飞翔。消息传开后,很多想修仙的人都来这里采药炼丹。路修成了,就叫弟子把尸体放在灵槎里,放在悬崖之间的木板上渡河成仙。这些悬挂巧妙的地方后来被戏称为"仙游燕""日出峰""费县平台""深圳洞"等待一个好名字。所谓灵茶,即至今藏在武夷山岩壁缝隙中的船棺,当地人称为"造一条沟船"而抛开棺材板叫虹桥板。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用灵槎登仙来解释船棺的来历当然是不可信的。有人认为,以船为棺习俗的形成,真的是基于对河流所划定的世界与彼岸的关系的认识。

正如陶思言先生所指出的,正是因为地上的河流难以跨越,才使得古人幻想一定有一条河作为冥界与人间的分界线,以船为棺材,就是拿这个造物来送死者过河,除了"地下安全"除了心态和祈求轮回的想法,其实更强化了人世间和鬼世间的区别。因此,将造船技术移植到丧葬习俗中,意在促进和加快生与死的分离,创造一种生者与死者和平相处的纯概念性情境。这样看来,福建和四川虽然相隔千里,但两地的丧葬信仰是一致的。

另有学者认为,以船为棺,是古代越人的葬俗。无论是从武夷山洞穴中取出的船棺,还是从四川考古发掘中出土的船棺,其形状和大小都与现在河流中使用的船、舟几乎相同,所以这种葬俗应该是近水民族生态环境和水经济生活的投影。在认同棺葬源于古越葬俗的前提下,有学者推测这一习俗是本民族大迁徙的反映,所以以船为棺的真实意图是让逝者的灵魂回到遥远的故乡。

这些意见都有道理,但隐藏在雾霭峭壁上的悬棺葬习俗的起源之谜是否被揭开了呢?仍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