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如何改变秦国土地制度?(商鞅采用什么土地政策)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6 10:13

正是因为采纳了商鞅的变法,秦国才逐渐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具有了争夺天下的实力。可能对商鞅变法不太了解的朋友会很好奇。商鞅进行的改革实际上给秦国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实际上,商鞅变法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商鞅

变法就像给秦国装上了强大的发动机,促进了秦国的繁荣。想了解更多就来看看吧。

可怜的秦王寂寞如雪。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统治着关中地区。这里土地肥沃,劳动力充足,至今仍是西周故土。据说"根正洪妙"。春秋中期,秦穆公还打败了晋国,统治了西戎,帮助恢复了楚国,影响很大。

但战国初期,关东六国视秦国为"荣迪"。什么联盟,大王,不带秦去玩。他们的理由是秦国的礼乐文化和制度建设太落后,很容易拿秦国玩跌价。

没人搭理的日子不好过,秦王们也很郁闷。所以他们对变革和繁荣的追求从未停止,核心话题就是经济体制。在以农立国的时代,土地制度当然是重点。

秦入关之初,一种叫"耕作制度"土地制度。不仅吸收了西周"井场系统"一些元素将由国家控制。雷区"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并且"雷区"当税收被征收而农业被放弃时"公共领域优先"崇尚的传统"这片土地很容易居住。充分考虑农田的美与恶,劳逸平衡,负担均等,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随着铁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秦国和关东各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因此,贵族经常"曼奇静"。"雷区"国家以外的大量荒地被开垦和粗放经营,但这些新开垦的土地并没有纳入国家控制"雷区"范畴,而是成为贵族的私人领地。不仅是周天子,连秦王都管不了。

久而久之,秦国失去了一部分税收,但贵族们却变得更加富有,对秦国的势力构成了威胁。所以秦国的君主应该先下手为强,主动出击,做出一些改变。

谁的地盘谁做主?

秦龚建七年(前408年),秦龚建宣布实行"第一次租粮"。

根据《谷亮传》的解释,此举"不去公地,十亩可以拿一亩,要以公为民"。它的意思是"第一次租粮"实物地租按照农民实际占有的土地面积征收,将新开垦的私有土地纳入征税范围。"按英亩纳税"。

这个国家是这项新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政府可以了解全国耕地的真实情况,增加财政收入。贵族们通过省略耕地来逃税的梦想破灭了,但也不是白来的。现在他们交了税,就相当于他们对这些新开垦土地的所有权,得到了国家的承认。

与"井场系统"忽略个人利益的顶层设计,“ldquo第一次租粮"当然是人性化的创新。然而,贵族们并不打算纳税。他们之前觉得挺好的,我管我的地盘。我有没有名分不重要,得到利益更重要。现在让他们交税,那就相当于跟他们争利润。谁来做!

在秦(前414年至前400年)和秦(前386年至前385年)统治时期,贵族发动了多次叛乱,导致君权衰弱,国力衰退。关东各国趁火打劫,使秦国日益孤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使得要求秦进一步进行经济改革的呼声更加强烈。

商鞅走两步,秦国晃三晃。

秦孝公上台后,面对的是这样一个烂摊子:关东六国都在改革,秦国不改革,几年后就会被甩得更远,成为小国,甚至亡国。所以重用商鞅进行变法。

商鞅在土地制度顶层设计上的改革比秦大得多。《史记·尚军列传》中说,秦国"用尚军造铁场开建筑"按照每个成年男子100亩的标准,把土地分给人民;"打开一座桥"即拆掉原有建筑,封掉边界,改变固有"雷区"模式。

具体来说,商鞅的改革思路是两步走:

一是按更高的面积标准规划耕地,建立新的土地边界。每亩边长由100步增加到240步,单位面积扩大数倍。农民实际上耕种了更多的土地,有利于挖掘他们的劳动力潜力。交税后剩下的粮食多了,可以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这是正确的。雷区"规划的逐渐变化。

二是改变劳动组织形式。铁犁和牛耕的应用提高了一家一户的生产效率,农业生产中的集体合作越来越多余。所以商鞅就拿"打开一座桥"取消公有土地共耕的集体合作模式,让农民名下有固定土地的方式。看似分散,单枪匹马,势单力薄,却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和效率。

商鞅"废弃矿田开楼房"大招意味着改革不是小修小补,而是治毒、治骨伤、断腕,破除一切不适合经济发展的桎梏。战国七雄中,只有秦国做到了,做得最彻底,收获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