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和湖北是什么时候分开的?古代湖北和湖南在哪里?
我们知道三国时期,荆州包括湖南和湖北。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湖南和湖北大部分时间是在一起的,只是到了清朝才分了两个身份。但是他们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看现在的地图,湖南和湖北都挺大的,分开的话对管理比较好。当然,历史上荆州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因为荆州四通八达的交通发达,到处都要经过这里,所以战略意义非同一般。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湘鄂情的历史。让我们来看看。湖南和湖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早就混为一谈,用"湖广"名字人尽皆知,在外人看来南北差异并不明显。
但随着湖南的发展,南北差异开始显现,并继续沿用"湖广"这种统一的称呼并不恰当,最终导致了湖南和湖北在清朝中期的彻底分裂。
这两个主要省份因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来看看湖广是如何被分割的。
从版图的规模来看,湘鄂分离似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即使分开,两省也足够庞大,足以引领中部崛起。但如果你想在地理上为湘鄂情找到一个合适的自然分界线,其实是相当困难的。
湖北的核心实质是江汉平原,是汉江和长江交汇形成的。今天这片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的平原,在两千年前是一片巨大的云梦泽。当时,湖北的城市实际上遵循"分布在这个云梦泽周围。地中海模式"它正在发展。虽然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但总体来说,云梦泽和长江中游为湖北的水一体化提供了相当好的基础。
云梦泽和彭,先秦时期著名的大湖。
现在它成了江南岸的洞庭湖和鄱阳湖。
而且与战国时期中心位于荆州以西不同,在中华帝国中部,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和云梦泽的逐渐沉积,湖北核心区开始东移。比如元朝设立湖广省之初,省管就放在鄂东的鄂州。当今天的武汉三镇完全被长江淤塞,交通变得更加便利,以汉江与长江交汇处(武汉)为核心的湖北结构更加稳固。
武汉到湖北
湖南作为一个省的地理支撑更简单:湘江和沅江围成的V字形是湖南的核心。其中湘江,因为广西灵渠的存在,起到了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作用,地位更高,也让湖南人对湘江有了更高的认同。另一方面,沅江因为通往湘西乃至云贵的闭塞山区,历史上一直没有存在感,很少被外人认为是湖南的母亲河。
到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待遇还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湖南、湖北两省都是地理板块,有明确的核心河流,单纯按照这两个水系的影响范围来划分自己的版图是合理的。问题是湘江下游的洞庭湖流域是一个地势平坦,水网混乱的地区。湖的南北两岸都可以对这个过渡带施加影响,从而使两岸的分界线相当模糊。
北端的岳阳和南端的长沙之间。
真的差了一点
有三个选项可供选择:
第一,以长江为界,南北同属一省。总的来说,这种划分简单有效,但在水流复杂的长江中游,就比较粗暴了。像长江这样的长河,往往在中游形成大量蜿蜒的河道,河道的冲刷很可能影响两岸的界限。此外,如果两个省级单位分别管理长江南北两岸,很可能形成“三不管区”,对于长江这样的黄金水道来说,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
从湖北枝江到湖南岳阳
事实上,大量的水从长江干流向南流入洞庭湖。
至于哪一个更适合作为边界。
其实挺模糊的
其次,分为澧水和湘北复杂湖泊。这种划分对北方省份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实施起来会非常困难,因为一系列湖泊之间的边界往往很复杂。而且如果这样划分的话,南方这个省就没剩下什么有价值的平原了,对偏远山区的管理影响很大。
向丽水北部延伸
湖南人民肯定不会答应的。
第三,现在是湖南湖北两省的划分方式,即以洞庭湖为界。但洞庭湖只覆盖了两省差距的东角,西侧仍然没有明确的地理屏障。双方长期冲突在所难免,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方案。
以洞庭湖为界。
但洞庭湖外的边界要混乱复杂得多。
正是由于湖南和湖北之间的地形参差不齐,这两个省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共用一个名字——湖广。
分不清湖广和湖北
湖广之名应与湖南北路与广南东西路的连接处,宋代的荆有关,元代湖广行省的名称也是在此基础上确定的。可见,虽然已经进入中国王朝中后期,但行政中心位于北方中原的统治者对南方的认识和管理还是比较粗糙的。两湖地区作为连接中原和岭南的过渡地带,并没有被赋予特别的命名机会,而是用一个过渡性的简称来概括。
元代湖广省相当夸张。
但确实是湖+宽。
明代的湖广基本等于今天的湖南+湖北。
但当时的统治者忽略两湖的具体情况,也是合理的。由于湖南境内多山,仍有大量少数民族聚居。汉人能影响和发展的城市只有今天的岳阳、长沙、湘潭、衡阳等地。在沅江,只有常德值得一提。这些汉人的耕地,没有省级行政的资格,直接并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也不算什么。
这一点看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就知道了。永州当地人之所以能用蛇抵税,是因为据说永州有一种神奇的蛇,它的毒液能杀死植物、动物和人,但制成药后能治百病。这样神话般的药材只会出现在文化水平不高的地区,永州还是湘南比较成熟的地区,河流比较小。
对于一个湖北的军官来说,
除了湖南的一些湘江平原地区,
我猜这是一个充满迷雾的世界
所以,其实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虽然湖广被用来称呼两湖,但是湖北还是重要的。所以就连他们自己也经常混淆湖广和湖北这两个概念。
《宋史·高宗七世》记载绍兴十八年,甲子八月生,"命临安、平江二府、淮东、西、鄂三处将军府,年收入一百二十万石,以存广。"但实际上,当时与淮东淮西并列的行政概念应该是湖广。只是因为当时收粮的主要地点是鄂州、荆南、九江,总经理室的驻地也在北方,所以湖广、湖北混淆了。
淮河、太湖、鄱阳湖和汉江
是南宋时期的粮食重镇。
这个时候的湖南真的没有存在感。
存在感发挥出来了
帮助湖南刷出存在感并最终催生两湖分离的不是湖南人自己,而是隔壁的贵州。
我不知道贵州的少数民族
有必要下沅江直奔湖北吗?
明末,贵州势力杨应龙揭竿而起,席卷贵州,一度将战火引向湘西。此时,在明朝的官方文件中,两湖仍视为一省,设置湖广总督。可惜湖广总督离战事太远,鞭长莫及。他迫切需要有人分享湖南的军政管理权,粉碎叛乱。
有点可爱的万里
于是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内阁大臣沈上奏,要求增设一名主管湖南战事的官员,为湖广总督分忧。这个消息也惊动了万历皇帝本人,他指示:"四川贵州的巡抚、巡抚、道士一直打得接近弹尽粮绝,但是湖广的兵不够好,俸禄也不准备。如果延误了,州长能逃脱责任吗?楚远,难顾臣。如果要加一个主管来监控,部里会来看的。"批准内阁大臣们的请求是罕见的。
于是湖南第一次有了自己真正的行政长官——偏远总督,来监管士兵的伙食,抵御杨叛军。其实从这个官方名称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者还是不愿意将两湖完全分开的。它位于今天的中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经是元江的上游。袁自然是沅江流域。
也就是说,直到明朝,人们在考虑两湖分离的时候,还是希望将湘江流域纳入湖北,摆脱湘西沅江流域的包袱。
估计是湖北的官
我希望我能把这些东西放在鄂西和湘西"宣威司"
要怪就怪四川贵州。
但这样的计划显然是不负责任和一厢情愿的。原因是经过唐朝以后又一千年的融合发展,湘江流域的文明程度已经相当高了。一个体现就是湖南学生在初级科举考试中的表现与湖北考生不相上下。湘东、湘南山区的少数民族正在逐渐接受汉化和融合。湘江流域有自己独特的城市群和文化特色,足以与江汉平原抗衡,不会轻易低头。
湖南的书院比湖北还多
所以到了万历年间,其实两湖的分野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比如两地的税粮其实已经分开交了,武昌来的命令在长沙被拒绝执行是常事。
行政上确认两地分离是必然的。
在学术上,关于两湖分离的具体时间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康熙时期,也有人认为是雍正时期。但这个具体年份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乾隆初年,在含糊不清的公文下,民间已经逐渐将湖南、湖北、湖广成功分家。
清朝的湖南和今天没多大区别。
今天的湖北基本沿袭了清朝"湖广湖北省"形式,在地图上横跨长江,包括松滋、公安、石首,更接近湖湘文化的一部分区域。武汉也在试图以全省版图完全控制长江航道的优势拉拢湖南经济老二岳阳,而隔着洞庭的长沙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洞庭湖以北,岳阳和九江
武汉两者都要。。
对于古代统治者来说,这种安排是合理的。如果南方不幸发生变化,连接行政中心和叛乱的湖北将成为第一道抵抗线。让湖北有更多的缓冲空,在利用长江天险之前更好的消耗对手,让统治者高枕无忧。
但在当前形势下,振兴中部地区经济互动是好事还是坏事,还很难说。
最新留言
暂无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