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单眼皮美女有多受欢迎?单眼皮成了主流审美标准(古代 单眼皮)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4 15:39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现代审美把一双双眼皮定为好看的标准,导致很多爱美人士尝试割双眼皮。其实审美越自然越好,单眼皮在古代最流行。其实我们从很多古画中可以看到,古代的美女基本都是单眼皮,看起来非常漂亮动人。那些眼皮的审美概念是怎么进来的?这次

我简单介绍一下从古至今的眼睛美学史。

双眼皮是现在流行的一个人眼睛好看的标准。很多单眼皮的女性为了好看会做个双眼皮手术,生活中割双眼皮的广告随处可见,比如用百度搜索"双眼皮手术",可以找到1000万条左右的相关信息。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双眼皮比单眼皮好看,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标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古代美女都是单眼皮。

如果你有机会去美术馆看看中国古代仕女画展,或者翻翻印有仕女画的绘本,你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中国古代仕女画中的美女无一例外都是单眼皮,一个都看不出来。

这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双眼皮和单眼皮分别属于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果上眼睑以上脂肪较多,则形成褶皱,覆盖上眼睑,形成单眼皮。世界各大人种中,白种人(高加索人种)和黑种人(黑种人)多为双眼皮,黄种人(蒙古人种)以单眼皮为特征。中国的主要民族是汉族,大多数少数民族属于蒙古族。

但是中国人的构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秦汉以前,以黄河流域为主要栖息地的中国人是纯蒙古人,这一点也可以从秦代出土的兵马俑中得到验证。兵马俑中的人物都是宽脸扁鼻,都有一双单眼皮的丹凤眼,是典型的蒙古人种。但是,秦汉以后,汉族的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南方许多土著民族被汉族同化,汉族的构成开始发生变化。到了唐代,大量属于高加索人种的西域胡人来到中国,与地中海和矮个子黑人血统混杂的南方土著继续被同化为汉族。这些人的特点是双眼皮比单眼皮多。所以汉族人的双眼皮比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增加。在唐代的壁画和雕塑中可以看到鼻凸目凹的胡人,其中许多被描绘成双眼皮。

宋元时期,民族大融合再次发生。南宋以来,中国的文化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东南亚更多的民族融合到汉族中。与此同时,入侵的北方辽、金民族也被汉族同化。自元代以来,中国南北汉族的遗传结构基本定型。

从宋代以来流传下来的画像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比如历代帝王的画像中,宋太祖是单眼皮,而他的哥哥宋太宗是双眼皮;元世祖是单眼皮,但他的皇后是双眼皮;明太祖、马皇后和明朝的成祖是单眼皮,而明朝的玄宗是双眼皮。清朝的康熙、雍正都是单眼皮,但是甘龙和他的惠贤妃是双眼皮。

就这样,从兵马俑中的单眼皮,到唐代壁画、雕塑中偶有双眼皮,再到宋代以后画像中双眼皮的增多,这些事实告诉我们,随着民族融合,汉族的基因结构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变化。但直到今天,单眼皮的汉族人还是比双眼皮的多,汉族人属于蒙古人种的本质没有改变。

问题是,古代画像中的男女都有单眼皮和双眼皮,但为什么历代仕女图中的美女无一例外都是单眼皮?原因可能是唐朝以前的现实主义,因为双眼皮的人很少。宋代以后,人们画肖像必须忠实于事实,而画仕女则没有这种限制,往往遵循约定俗成的审美标准。中国古代审美在其他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他对单眼皮的偏爱却一直保留着。

双眼皮是西方的审美标准。

20世纪,中国以单眼皮为美的传统审美标准迅速被颠覆。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西方的审美标准也开始在中国流行。欧美白人属于高加索人种,不仅双眼皮比例大于单眼皮,而且双眼皮一直都很美。因此,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发生了变化。这种标准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东部的巴黎-上海。

20世纪上半叶,上海等地曾经流行"月卡"广告画。月卡画产生于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一种运用西方绘画技法的仕女画广告画。初月卡上画的美女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身材纤细,眼睛多为细长的程和单眼皮。但后期身体普遍变得健美,眼型多为双眼皮大眼睛。背后隐藏的是审美标准的变化。

双眼皮手术是20世纪30年代从日本传入中国的。中国第一个有机会做双眼皮手术的人应该是当时上海娱乐圈的单眼女明星,哪个女明星经常出现在报纸杂志上报道双眼皮手术。在一篇文章中,把刚做了双眼皮手术的女星许形容为"比以前漂亮多了";演员李丽华的姐姐也打算当演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割双眼皮。上世纪40年代,有报道称,著名京剧双眼皮女演员言慧珠曾去照相馆拍照,结果却像单眼皮,于是言慧珠为此大骂照相馆。

可以说,以上对于中国双眼皮是美的审美标准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月卡里的双眼皮美女,电影里女明星的双眼皮形象,报纸上明星割双眼皮的频繁报道,都会对大众的审美趣味产生显著的示范效应。从此,双眼皮的审美标准在中国不可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