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重农抑商?为什么说必须这样做?(古代为什么重农抑商)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4 14:26

很多人都知道,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一个非常重要且长久的策略。对于古人来说,商人虽然可能很有钱,但是社会地位很低,因为几乎所有朝代都打压商人,这是重农抑商。但其实这样的选择并不是刻意的,而是必然的结果。为什么?为什么古代要重农抑商?让边肖

给你介绍一下。

1.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商鞅变法有一个政策叫重农抑商。这个政策很多人都知道,就是重视农业发展,压制商业发展。秦统一天下后,几乎每个朝代都遵循这一政策。这就导致了商业在古代影响力不大。尽管商人很富有,但他们的地位很低。很多人认为这个政策严重影响了商业的发展,这是中国没有进入近代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如果我们知道古人为什么制定这个政策,我们会认为他们做得对。如果我们不这样做,社会就无法发展。

我们在谈到商鞅制定这个政策的时候,说这个政策非常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不这样做,秦国就不强大,更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但是,书中并没有说这个政策如何满足秦国的需要。西汉建立后,秦的许多政策都有所调整,但西汉仍沿用重农抑商的政策。这也能说明一件事,西汉也需要重农抑商,这个政策在西汉也是必须的。即使在后来开明的隋唐时期,他们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他们坚持这样做是社会的需要。那么为什么古代需要重农抑商的政策呢?

2.为什么古代要重农抑商?

其实这和我们国家的地理环境有关。当我们谈到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们会谈到古代的地理环境。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非常封闭。北面是蒙古高原,游牧民族聚居;西北是戈壁和沙漠;西部是青藏高原;西南是横断山脉;南方和东方都是海。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古人很难与其他国家交流。西汉时期,对外交流只有一条路,就是河西走廊。隋唐时期,通过海上开始对外交流。

之所以说外汇,是因为一件事,就是粮食问题。在古代,中国一旦没有粮食,与外界交流的途径就非常少,很难进行,中国就会出现粮食危机。到时候会饿死人,人民会反抗。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定,古人必须保证粮食的稳定。为了保证粮食的稳定,更多的人只能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农民。我们知道商业的利润远高于农业,人都是逐利的。当人们发现商业的利润远高于农业时,就会放弃农业去经营商业。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中国从事农业的人会越来越少,然后就会出现粮食危机。为了让更多的人从事农业,古人只能压制商业,降低商人的地位。只有这样,大家才愿意经营农业。

本来中国可供耕种的土地就不多,最主要的还是中原。所以中国古代就出现了精耕细作。为了满足全国的粮食需求,必须有更多的人从事农业。如果人们不在这些农耕区从事农业生产。然后古人很难养活自己。即使他们通过商业赚钱,他们也买不到食物。毕竟古人很难从国家购买粮食。

其实改变这种情况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当各国交流非常密切的时候,可以不再强调农业,抑制商业。要知道中国古代人口非常多,长期占全世界的20%以上。国内一旦有人从事商业,无法养活这些人,就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这时候我们面临两个问题:哪里有那么多粮食,怎么运到我们国家?如果只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古代人口问题就无法解决。在古代欧洲,商业发达是因为他们可以在地中海进行贸易。地中海很稳定,他们可以通过和地中海国家的贸易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我们国家做不到这一点。

看完这个,有没有发现古代也是被迫重农抑商的?如果不这样做,我们的国家根本无法养活这么多人。那时候就不仅仅是改朝换代的问题了,甚至是世界的灭亡。

3.重农抑商对吗?

虽然统治者实行"商数抑制"该政策是为了满足君主专制的需要,但我们在分析这一政策时,也应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性和必然性,以得出这一政策的历史作用。

古代中国能够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人口增长,与重视农业是分不开的。因为只有重视农业才能满足一个人的生存需求,而农民与土地相结合的模式是封建社会最平衡的社会发展模式。

当生产力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时,如果政府允许商人集团发展,必然导致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大商人手中。唐朝"开元史圣"当时正是商业的繁荣和政府对商人的高度包容造成了大量的大商人和富人。财富集中在他们手中的结果是物价飞涨,国家财政受到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国家经济严重受损,这也是安史之乱的一个诱因。从此唐朝盛世停息,甚至导致中国经济中心南移。

重农抑商政策最直观的好处是使小农经济繁荣起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土地兼并,防止了商业资本对土地的渗透,稳定了人民的生活。中国的盛世大多是在重农抑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以,不是古人不知道钱的好处,而是钱不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从而危及统治和社会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重农抑商是合理的、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