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年前的恐龙墓是什么样的?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4 05:00

我们听说过很多墓,但其实大部分都是人墓。至于其他种类的动物,我们很少听说过,更不用说早已灭绝的恐龙墓了。就在最近,阿根廷发现了一个2.2亿年前的恐龙墓,更加令人震惊。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古老的恐龙墓?恐龙墓里有多少只恐龙,它们都是怎么死的?一起

揭秘吧。

17日,阿根廷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只2.2亿年前的恐龙"墓地"其中大约有10种恐龙化石

据报道,该办公室"墓地"这些化石位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以西1100公里的圣胡安,于去年9月出土。

阿根廷古生物学家马丁内斯(Martinet Martinez)表示,在这里发掘了大约10具恐龙化石,几乎没有沉积物,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马丁内特说,这些化石已有近2.2亿年的历史,它们的重要价值正在加深,因为它们属于一个不为人类所熟知的时期。

因为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直径和深度都在一两米左右,所以科学家推测可能是水源,在大旱期间,恐龙可能会因为饥渴而集体死在那个地方。

延伸阅读

恐龙(英文名:恐龙)是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出现的一种爬行动物。它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巨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在湖岸平原(或沿海平原)的林地或开阔地带。

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在研究几块类似蜥蜴的骨骼化石时,认为它们是一些史前动物留下的,并将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蜥蜴"。

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恐龙突然消失,成为地球生命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无人解开。过去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被记录在化石中。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许多恐龙化石。其中可以看到大量的骨头或各种形状。但是在随后的新生代地层中,根本没有非鸟类恐龙的化石,由此推断非鸟类恐龙在中生代一起灭绝了,现在只剩下鸟类,这是大多数科学家公认的"鸟类属于恐龙"声明。

恐龙种类繁多,形态和习性差异很大。最大的脆弱的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不到10厘米。就饮食习惯而言,有温顺的食草动物和凶猛的食肉动物,也有既吃素又吃素的杂食性恐龙。

恐龙作为一个整体非常大。按照恐龙的标准,蜥蜴的脚算是巨兽之一。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最小的蜥脚类动物也比它们栖息地的其他动物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动物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几个等级。

大多数恐龙比大型蜥脚类恐龙小得多。现有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不断变化。大多数兽脚类恐龙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大多数全新世食肉动物体重在10到100公斤之间。恐龙的估计重量大多在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项研究指出,恐龙的平均体重约为100公斤,而新一代哺乳动物的平均体重在2至5公斤之间。

从现存完好的骨骼来看,最高最重的恐龙是Giraffatitanbrancai(原名腕龙)。长颈龙的化石于1907年至1912年在坦桑尼亚被发现。一个由几个大小相似的个体组成的骨骼模型现在正在柏林的洪堡博物馆展出。该模型高12米,长22.5米,预计活体重量在30至60公吨之间。最长的恐龙是27米长的梁龙恐龙,它于1907年在美国怀俄明州被发现,现在陈列在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卡耐基自然历史博物馆。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6500万年前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的时间,不一定会导致恐龙迟早灭绝。真正的灭绝原因是恐龙当时处于脆弱的生态系统中,环境剧变容易导致灭绝。

在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恐龙已经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大量的火山活动和温度变化使得恐龙生态系统脆弱不堪。如果小行星早几百万年与地球相撞,大量的恐龙物种和相对稳定的食物链将使恐龙得以生存;如果数百万年后小行星与地球相撞,恐龙将有机会改善进化,更好地适应恶劣的环境条件,并有可能逃脱灭绝。

大约6500万年前,当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在今天的墨西哥相撞时,恐龙世界遭受了剧烈的环境变化,使它们变得脆弱。这项最新研究由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古生物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领导。他们研究分析了大量恐龙化石标本,其中大部分是从北美挖掘出来的。

研究小组发现,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火山活动、海平面变化和温度波动导致了恐龙食物链的危机。这时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雪上加霜,加速了恐龙的灭绝。

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生物评论》杂志上。当小行星与地球相撞时,会引发海啸、地震、野火、气温突变等环境因素,给脆弱的恐龙生态系统带来致命打击,使恐龙物种相继灭绝。

唯一存活下来的恐龙物种是那些在空中飞行的,逐渐进化成了今天的鸟类。爱丁堡大学地质科学学院的史蒂夫·布鲁萨特博士说:恐龙是“厄运”的受害者。当时地球被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恰逢恐龙生态系统最糟糕的时期,恐龙很容易受到攻击。这项最新研究有助于揭开恐龙灭绝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