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为什么在铠甲外披战袍?这样有什么用?(古代将军为什么穿铠甲不用行礼)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3 23:13

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电视剧或者古人画像中看到不同时期的古人穿着不同的衣服,每个时期也有不同的特点,所以从服装上判断时代是非常简单的。现在在一些古代将领的画像中,或者在一些电视剧中,因为电视剧的服饰也是参照古代人的画像制作的,所以我们会发现有很

多将领的服饰有点奇怪,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将领穿着铠甲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太多的伤害,这在战场上是很重要的,但是为什么他们在铠甲外面加了一层布衫I,而且还是斜的呢?这层外面的衬衫到底是什么,它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1.将军的斗篷是什么样的?

一般情况下,斗篷是一种衣服,是一种要穿的外套。多为直领,系于颈部,两袖长,腋下开衩(清代《朱舜水谈器》三卷所述斗篷为直领,左右开衩)。

在一些电视剧中,这种斗篷通常是用来御寒保暖的,所以这种斗篷一般都比较厚,但边肖所说的斗篷是指将军带兵打仗时穿的斗篷。这种斗篷一般很薄,将军骑在战马上,会随风飘动。

而且,这种斗篷根本抵御不了寒风。而且代表士兵作战的将军也不可能把斗篷当御寒。边肖认为,斗篷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将军斗篷最重要的作用自然是让自己的部队识别统帅的位置。如果他们被击败,他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总司令撤退。当然,穿斗篷的统帅撤退时也有劣势。比如三国时期曹操在潼关与马超交战,惨败后被马超追击。为了不让马超等人认出他已经走投无路,只好割开自己的袍子,从鬼门关走过。

第二,鼓舞士气,统一指挥,明确作战方向。将军之战,指挥官自然起主导作用。没有一个统帅,一支军队就是一盘散沙,形同虚设,比如春秋末期的孙吴,秦国的白起,楚汉的韩信。一旦指挥明确,既能凸显将领的带兵实力,又能凸显军队的行军能力和凝聚力。这样的军队一旦形成,必然势不可挡。

第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军营中,有身份有地位的将军往往会披上斗篷,因为这是将军应得的荣誉和名声,也是部下对其能力的认可。这些名声和发自内心的认可,都是战场上无数次的战斗和无数次的将军流血换来的。

第四,受伤时可以及时包扎。一场无情而残酷的战争,必然会有伤亡。如果将军受了伤,可以及时撕下斗篷进行包扎,防止糜烂的伤口恶化。

第五,帅。表面上看起来帅吗?真的很帅。比如三国时期,常山带着刘备的儿子窦,拿着长枪,穿着白袍,把打得落花流水。然后赵云披着斗篷冲出了曹操的包围圈。是不是感觉很帅?

因此,将军的斗篷在军队中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它不仅能指挥军队,保护自己,还能包扎伤口。也是地位的象征。这是边肖对斗篷的看法。如果有其他看法,也可以评论一下。

2.你为什么在盔甲外面穿衬衫?

武将穿在铠甲之外的战袍,分为披风、斗篷、大衣等。由于形状不同,早期主要用于御寒、挡雨、挡雪、防尘、挡风,后来成为重要的装饰。做工越精细,造型越精致,地位越高。

其实古代武将在战斗中很少穿披风、斗篷、大氅,行军时却经常穿。原因是他们在古代行军中露营,这些长袍无疑是行军中御寒、防雨、雪、尘、风的最佳选择。即使他们想露营,斗篷也只是被褥。而且古代武将所穿的铠甲一般都比较厚重,穿上之后只能披上斗篷、披风、斗篷,所以大部分武将都是有装备的。但是,一般只有高级将领才能享受这种待遇,普通士兵是没有福气的。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长袍除了实用价值之外,还逐渐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装饰,不仅是地位的象征,而且做工越精细,造型越精致,地位就越高。同时,衬衫还能彰显将领和部队的英气,减少冷感。通常在检阅军队时使用。

这样,我们来谈谈为什么在肖像中,有些将军会出现在盔甲之外:

1.创作需求。人像也可以看作是艺术品,俗话说得好,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盔甲之外再画一件衬衫,无疑可以增添一些英气。同时古代铠甲的颜色大多单一,估计在画战袍时也考虑到了色彩搭配,让画像看起来不会太死板。

2.表明身份。如前所述,战袍常被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用来区分名将和普通将领是很自然的。古往今来区分名将和普通将领也是很自然的。在甲胄外画精致的衬衫,也是区分将领地位的手段。

3.客观表现。如果是写实肖像,就更好理解了。武将要给后人留下画像,自然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给大家。所以穿上他们的衣服显得隆重正式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身份的象征,衬衫是不可或缺的。想必这也是很多武将穿官服不穿铠甲的主要原因之一。

4.重文轻武。俗话说,历代除了建国初期,武将地位都很高(乱世除外),普遍存在重文轻武的情况。所以在甲胄之外再穿一件战袍,也能彰显一些儒者将领的风范,减少一些武将的冷峻。这也是很多武将画像穿官服不穿铠甲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武将画像之所以在铠甲之外穿上战袍,主要是因为画像本身的需要。

3.历史的外衣

斗篷,大袖子的双排扣外套。和斗篷不同的是,斗篷经常穿在室外,斗篷在室内室外都可以穿。明清时期盛行斗篷。从众多画像和笔记来看,披风是明代流行的服饰,明末《临摹自云》中有所提及。斗篷和休闲服",满清入关后,由于"男人服从女人"所以斗篷还是流行了一段时间。

斗篷也在《红楼梦》中反复出现。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既有斗篷,也有披风,可见二者是有区别的。

明代王琦的“三贤会”云:"背面是今天的斗篷。"换句话说,明清的外衣就是宋朝的背影。“三个故事”里有"贝子"插图显示了一件直领、一对翻领、腋下两条开衩和两个长袖的礼服。其形制与清末画家盖齐《红楼梦》中王熙凤所穿相同。盖棺论定画的王熙凤形象,正是我在红楼梦里见到刘奶奶的时候:"那个冯,总是穿着秋衣貂皮,珠绣袄,粉条袄,石青雕松鼠披风,大红绉银鼠皮裙,端坐着,手里拿着一根小铜火棒,拨弄着手炉里的灰尘"。

朱舜水,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即明清时期的学者、教育家朱之渔),明朝去世后在日本生活了22年,成为日本教育史上的伟大教育家,被尊为"孔子在日本"满园桃李,学生有才。他于1682年在日本去世,享年82岁,留下了大量手稿。宝咏五年(公元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朱舜水的学生安继觉编辑印刷了三卷《朱舜水谈棋》。《朱舜水诗坛奇》中描述的披风是直搭的,左右两边都有开衩。

根据《三国志》和朱舜水的资料,明代的斗篷实际上与宋代的斗篷相似,但又与斗篷不同。这件斗篷有袖子、直领和开叉。

后来斗篷也出现了立领双排扣的样式,这在一些古代画像中也是经常见到的。日本人中川忠志编著的《清代风俗札记》中有一件立领斗篷,除了领子变了,其他部分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