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为什么要复辟帝制?这是什么原因呢?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23 21:39

清朝王国之后,在民国政府的倡议下,很多人剪掉了多年的长辫子,以示与清朝的彻底决裂。但是,还有一个人表现出对清皇室的忠诚,公开反对北洋政府。他不仅不剪辫子,还禁止他管辖的军队剪辫子。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只能干瞪眼。

这个人就是张勋。那张勋

为什么不肯跟风,坚持留着忠诚的辫子呢?

这和张迅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

张勋小时候父母双亡,没有生活,更别说上私塾了。可以说他从小就尝遍了人生的冷暖。

张勋30岁那年,衣食无着,干脆投奔广西太守苏元春麾下,在广西加入中法战争。因为他作战勇猛,每次战斗都要身先士卒,所以受到赏识,被提拔参军。然而此时的清朝已经是暮年,外患内忧不断。甲午战争张勋战败后,跟随袁世凯到山东镇压义和团运动。

没有钱,没有背景,没有资历,张勋自然很难出人头地。然而,他很快得到了一个机会。

1900年,慈禧听信义和团的刀枪不入,对外宣战。结果,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

这时候慈禧真的乱了。她本指望地方官员率军进京,没想到李鸿章、张之洞等政府官员不仅按兵不动,还和洋人签约"东南相互保险"协议。

看到炮声隆隆,惊慌失措的慈禧带着光绪等人前往"贾茜"以此为名,仓皇出逃。

李鸿章代表清廷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看到洋人撤出北京,这才带领光绪等人开了回来。

袁世凯闻讯,立即派精锐部队护送赶车人。负责这个队的是张勋。

张勋知道机会难得。在护送慈禧回京的路上,他一直在马后守护着慈禧。

据说在途中,由于过度劳累,痔疮发作。但为了不影响慈禧回京的时间,他保持沉默。后来,是李看见了他长袍上的血迹,问他才知道。

慈禧对此大为感动,认为张勋是不可多得的忠臣。于是她回京后,把他调回北京,任命他为禁军,负责慈禧和光绪的安全。

据说清朝皇室一向不信任汉人官员,所以锦衣卫和朝中要职都由清朝八旗把持,张勋被提拔为"帝国卫队"可见他是多么受重用。

到宣彤继位时,屡被提拔的张勋已经升到了江南知府的位置。而他得到的这一切,自然离不开清廷的恩宠,所以他对清廷越来越忠心。

武昌起义爆发后,张勋奉命镇守南京。因顽强抵抗革命军,被清廷嘉奖,被封为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南阳公使。

可惜此时清廷退位是大势所趋。张勋成为政府官员后不久,在袁世凯的游说下,清王室发布退位诏书,退出政治舞台。

北洋政府成立后,就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剪辫子。

袁世凯虽然是张勋的老领导,但张勋才决心无论什么朝代更替,都要向退位的大清皇室表明忠心。于是他得意地拖了一条长辫子,完全不理会。不仅如此,他还禁止手下官兵剪辫子。

袁世凯见张勋和他唱反调,就发电报申斥。谁知道张勋搬出了一套"天地自古相敬如宾""身体是皮外伤,家长不敢损伤"反对袁世凯的理论。最后袁世凯无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了他。就这样,张勋和他的军队被称为"辫子军"。

张勋与清朝遗民一直有很多交往。因为他能出人头地,全是拜大清皇室所赐。再加上多年的封建王朝,他一直习惯了皇帝坐龙庭的时代,所以一直想伺机复兴清朝。

机会很快就会到来。

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大总统李和国务院总理段曾"政府与法院之争",两人为了争夺权力,极力拉拢既有实力又有影响力的张勋。

张勋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带了5000人马进京调停,然后把李赶走了。与保皇派策划后,发动复辟,由荀皇帝溥仪称帝。

张勋的倒行逆施很快遭到全国人民的声讨。各路军阀也趁机进京征讨。就这样,仅仅12天,张勋的复辟梦就破碎了,他不得不躲进荷兰大使馆躲避灾难。

但碍于张勋平时的好名声,北洋政府最终还是拿"时事多难,人才难得"张勋的罪行被赦免了。

从此,张勋再也没有参与政治。他长期在天津生活,用积蓄做实业投资。由于他的良好管理,他赚了很多钱,赚了一大笔家族生意。

张勋是个恋家的人。他不仅拿钱给家乡家家盖了大房子,还专门在北京建了江西会馆,供江西老乡聚会。同时,去北京读书的江西人也拿出自己的钱来互相帮助。

此外,张勋为人豪爽,诚实坦率,不看重金钱,所以无论是军阀还是地方官员都喜欢和他交朋友。

1923年,张勋在天津去世。他的死引起了轰动,各界名流都前去吊唁。得到他帮助的老乡和戏曲界的名人也自发参加了他的葬礼。据说光是花圈就摆了2英里。

最难过的是溥仪,得知后哽咽了,给了"钟吾"。